作者 | 深水财经社 乌海
近日,苏州联合动力(301656)成功登陆创业板并引发各路资金疯抢。
自2016年提出“双王战略”开始,联合动力由单一产品向动力系统全平台产品延伸,打造动力系统全平台产品,成为国内少数覆盖电驱和电源系统全系列解决方案的独立供应商。
仅仅9年时间,联合动力就一跃成为国内电控和电机第三方供应商的“双冠王”,最终实现上市。
联合动力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与电源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涵盖电机、电控、多合一驱动总成等“心脏级”部件。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相当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承担着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功能,其产品性能对整车的驱动能力、使用寿命、驾驶安全性、舒适性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发展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制高点。
根据与主机厂的关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企业主要分为两类:
此类企业开发效率高、创新能力强,可快速响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既满足整车厂的紧凑开发周期,又可为主机厂子公司提供零部件支持,在多车型、多品牌需求下可有效分散市场风险。
从规模与成本摊销角度看,第三方独立供应商更能发挥其成本把控与快速响应的独特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系统产品的研发和产线成本通常需要车型平台年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才能覆盖,造成主机厂自制方案的产品和技术普适性相对有限制。
相对而言,独立第三方供应商通过服务多个客户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摊薄成本,并且通过模块化设计复用研发成果,快速响应客户对车型快速迭代、快速上量以及高可靠性的需求。
此外,第三方供应商也可以与主机厂在自研领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在第三方供应商里,联合动力的电控和电机产品几乎找不到对手。”NE时代分析师在2025年中报告中如此评价。
2016年,联合动力乘用车电控量产,电机、电源产品启动研发;2017年,联合动力成为国内首家获得ISO26262 认证的新能源汽车电控零部件供应商,并相继获得IATF16949、ASPICE-3级、ISO/SAE 21434等一系列全球汽车领域权威认证。
2018年—2023年我国新能源混动市场年均增速超过 85%,联合动力精准洞察行业趋势,于2018年率先启动混动双电控系统的技术布局,并于2019年成功实现为头部主机厂的混动车型量产配套。
同时,公司引领动力系统产业集成化趋势,打造电控、电机、减速器三合一驱动总成以及OBC、DC/DC、PDU三合一电源总成,并于2021年、2022年分别量产。
仅仅用9年时间,联合动力就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产品的动力系统全产品平台能力,走完了国际巨头十几年的技术积累路。
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联合动力电控产品以10.7%的份额位居第三方供应商第一(总排名第二),电机产品以10.5%的份额同样拿下第三方第一(总排名第二)。
到2025年上半年,这两项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0.1%和11.3%,驱动总成产品也以7.1%的份额稳居第三方第二(总排名第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已实现全场景覆盖——从A00级微型车到D级豪华车,从纯电、增程混动到插电混动车型,甚至新能源物流车、重卡等商用车领域均有布局。
客户名单则更能印证联合动力的行业话语权。
国内市场上,理想、小米、广汽、奇瑞、吉利等头部品牌均在其合作阵营中。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已进入超40家整车企业供应链,配套车型超170款,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的车企中有8家与其达成深度合作。
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联合动力已经将触角伸向全球市场,陆续敲开沃尔沃、Stellantis、大众等主流车企的大门。
联合动力在2022年境外收入还只有区区2567.84万元,然而2023年和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就分别高达6.19亿和7.69亿元,可谓是跨越式增长。
目前,联合动力的产品已经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公司已在匈牙利、德国、泰国等地建立子公司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本土研发+海外制造”的供应体系,既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又通过配套国内主机厂出口车型间接嵌入全球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就是驱动系统,如果说动力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的话,电驱和电控系统就是这颗心脏的起搏点。
联合动力凭借什么能实现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呢?
其实原因也并不特别,就是他们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
近三年,联合动力累计研发投入超21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更是达到6.33亿元,同比增长56%,与营收增速基本持平。
联合动力的研发团队的“含金量”同样惊人。目前,联合动力在深圳、苏州等地设立研发中心,组建了超过1800人的创新研发体系,其中硕士博士合计比例超过50%。
重金投入换来了扎实的技术家底,这支团队啃下了多个行业“硬骨头”。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取得98项发明专利、407项实用新型专利,主导或参与超20项国家标准制定,还牵头承担了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800V高压SiC电驱动平台的供应商之一,其产品能将整车充电效率和动力性能;自主研发的混动架构双电控技术,实现了发动机与电机的无缝切换,明显降低百公里油耗;增程器五合一总成则通过高度集成设计,可以把多个部件集成在一起,减少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这次上市的募投项目将重点投向电驱系统扩产、研发中心升级等领域,这也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一步,能有效缓解订单快速增长带来的产能压力。
资本市场的热捧,终究要靠业绩说话。
联合动力交出的成绩单,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增长”的映射,而核心就是联合动力不断提升的市场占有率。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50.27亿元飙升至161.78亿元,三年实现三倍成长。
作为一个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从2023年开始,联合动力已经成功跨越盈利拐点,其盈利模式也彻底跑通,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2025年,联合动力继续延续高增长势头,上半年营收达91.48亿元,同比增长51.08%;净利润5.49亿元,同比接近翻倍;毛利率提升至16.73%,相较而言,公司营收规模和销售毛利率均处于行业中高位区间,显示出规模效应下的盈利巨大改善。
对于业绩增长的动力,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了两大核心原因:
一方面是主营业务快速扩张带来的研发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是模块化技术平台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测试成本。
从具体业务看,驱动总成产品已成为联合动力第一增长曲线。2024年该产品营收占比达87.23%,较2022年提升4.22个百分点,其高集成度、高性价比的特点深受整车厂青睐。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健康的经营质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从2024年底的60.21亿元下降至52.97亿元,资金回笼能力持续改善。这背后是头部客户的付款能力支撑,以及公司对供应链管理的精细化运营。
展望未来,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依然强劲。招股书披露,预计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长30.62%至44.61%;净利润7.5亿元至9亿元,同比增长31.05%至57.26%。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麦肯锡发布研报,预计 203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渗透率将超过 70%,2030 年后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市场和道路交通主体。
在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趋势、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基础上,从资本市场层面来看,新能源动力系统作为新能源车中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部件之一,市场空间巨大,联合动力作为新能源动力系统龙头,其“高增长+强技术+全球化”的发展逻辑,有望支撑起长期估值空间。
从产业发展角度,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动力系统则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制高点。
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不仅深刻影响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中占据关键地位。
国产一线独立动力系统供应商利用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不断优化和集成动力系统的核心组件,促进产业横向整合。
经过多年的技术革新与市场洗礼,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行业已涌现出如联合动力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头羊,不仅推动了电驱、电控、电源产品的国产化,也实现了产品的批量出口与全球化,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全球竞争力。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