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一万块买的三年保养套餐,才用了一次,4S店就没了。”近日,北京车主张先生攥着一沓未使用的保养凭证,语气里满是无奈。近期,多地宝马授权4S店因经营问题陆续关停,大量消费者预付的维保套餐、定金等权益陷入兑付危机,引发广泛关注。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去年11月,他在北京一家宝马授权的宝信行4S店购买了“双保无忧”套餐,包含三年十次基础保养等服务。谁料今年5月,这家店突然关门,店内设备清空、人员撤离,只剩卷闸门上模糊的“暂停营业”告示。更让他急的是,套餐里的保养服务彻底无法使用——此前宝马中国短信通知可将业务转至百得利4S店,但对方明确表示仅承接宝马原厂常规保养,不认可宝信行出售的“双保”套餐。目前,像张先生一样维权的车主已组建350余人的群组,大家翻出购车合同、付款记录,试图找到解决路径。
针对此事,宝马中国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品牌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终止与北京宝信行的授权合作,至于已售出的套餐如何处理,“每个订单情况不同,车主可致电宝马中国客服,我们将协助跟进”。不过,这一答复并未让车主们安心。“当初选授权店就是图个保障,现在品牌方一句‘协助’太模糊。”群里一位车主直言。
去年10月,厦门中宝宝马4S店便被曝出经营异常:员工透露已被拖欠数月工资,无人协商解决;不少消费者交了定金却提不了车,购买的保养权益、积分也无处兑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虽组织过调解,但因门店资金链断裂,多数诉求仍未落实。
为何授权4S店频繁“暴雷”?有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汽车销售市场竞争加剧,部分4S店面临库存压力、客户流失等问题,加上前期为吸引客户推出大额预付套餐,一旦资金周转断裂,很容易陷入闭店危机。而消费者预付费用后,若商家突然关停,维权往往耗时耗力——合同条款模糊、责任主体不清、品牌方与经销商互相推诿等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北京、厦门等地的涉事车主仍在坚持维权。他们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推动行业对预付式消费模式的规范,也更提醒其他消费者:选择汽车维保等服务时,需谨慎评估商家资质,尽量缩短预付周期,避免大额资金一次性投入。截至发稿,宝马中国未就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的统一解决方案作出进一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