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的高速路况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与往年不同,除了车流量大、交通事故等传统原因外,新能源汽车的龟速行驶问题首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在G60沪昆高速和G55二广高速等交通大动脉上,一些新能源车以低于80公里/小时的速度占据快车道,导致后方车辆不断变道超车,通行效率大幅降低。
平时在城市中,新能源汽车确实表现出色:安静、省钱、加速快。但一上高速,情况就大不相同。有车主坦言:“我的电动车官方续航500公里,但一旦车速超过100公里/小时,电量消耗飞快,只能选择降速行驶。”
新能源车在高速行驶时,电机转速与车速成正比,没有变速箱调节,导致电耗急剧上升。同时,高速风阻呈几何级数增加,进一步加剧电量消耗。春节期间正值低温时期,新能源车电耗更加严重,不少车主为保障续航,不得不选择龟速行驶。
“十次事故九次快”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开慢车并不等于安全。在高速公路上,与大部分车辆速度保持一致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当所有车辆都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出现一辆时速仅80公里的汽车,会形成40公里/小时的速度差,极易导致追尾事故。后车驾驶员往往难以迅速判断前车的实际速度,等到发现时已刹车不及。
更糟糕的是,龟速行驶会引发连锁反应:后方车辆不得不频繁变道超车,有的甚至冒险走应急车道,原本有序的交通流被彻底打乱。这种无序状态大大增加了事故风险。
新能源车在高速上的困境不仅限于龟速行驶。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长,服务区充电排长队也成为拥堵的新诱因。
2025年春运期间,自驾出行中新能源车数量占比近1/5,同比增长约70%。在G4京港澳高速和G60沪昆高速等繁忙路段,服务区充电桩前车辆排起长队,有时甚至排到高速路上。
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多数服务区充电桩配置不足,一般只有4个桩位。在节假日高峰时段,充电排队2-3小时已成常态。这种“充电难”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促使更多人在高速上选择省电的慢速行驶。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交管部门已开始行动。今年五一期间,多地出动无人机整治高速公路龟速车。交警通过无人机喊话要求龟速车辆提高车速,对拒不配合者进行处罚。
同时,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建设也在加速。安徽省计划到2025年底前,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不少于2000个,换电站不少于50座。湖南省则推出“e路畅通”小程序,帮助车主快速找到最近的可用充电桩。
有经验的电动车主建议,在高速行驶时,续航低于100公里就要开始寻找服务区充电。同时,合理规划路线,避开充电桩紧张的服务区,可有效减少续航焦虑。
驾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随着新能源车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完善,这一现象有望缓解。但现阶段,新能源车主在享受低碳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应考虑自己的驾驶行为对公共交通的影响。
解决高速拥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车主提高驾驶素养,厂家优化电池技术,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真正畅通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