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全球知名的英国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宣布了一项震撼举措:裁员9000人,占其总员工数的17%。当时,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正面临严重亏损,甚至不得不将旗下能源部门低价出售,最终仅获得8英镑的回报。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媒体报道指出,罗尔斯·罗伊斯当时不仅拒绝接受外部援助,还明确表示:“即使破产,也绝不会将核心技术交给中国。”
然而,同年,中国再次提出合作提议,愿意以2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和未来20年内5000台发动机的订单为条件,寻求技术合作。然而,罗尔斯·罗伊斯在经过长达47天的谈判后,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一合作机会。这场本可以带来双赢的合作机会,最终以冷酷的拒绝告终。
三年后的今天,这家曾经傲视全球的航空发动机巨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2023年,罗尔斯·罗伊斯主动提出在中国设立工厂,并表示愿意共享部分关键技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罗尔斯·罗伊斯做出了如此惊人的决策?这家企业是否真正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还是西方的技术封锁策略已经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
罗尔斯·罗伊斯的傲慢:从领先技术到拒绝合作
罗尔斯·罗伊斯的傲慢并非一夜之间形成。早在1914年,罗尔斯·罗伊斯就推出了首款水冷发动机,为协约国战机提供动力,并凭借其“梅林”发动机在二战中的不列颠空战中取得关键胜利。此后,罗尔斯·罗伊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地位几乎无人能及,成为全球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标杆。
进入现代,罗尔斯·罗伊斯的“遄达”系列发动机成为空客A330、A350和波音787的首选动力系统,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5%。作为与通用电气、普惠并列的航空发动机巨头,罗尔斯·罗伊斯有足够的底气对外界保持警惕,特别是对中国。
早在2005年,中国就主动提出希望与罗尔斯·罗伊斯开展技术合作,但遭到了对方的婉拒。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多次尝试建立联系,但始终未能获得回应。
2020年:疫情暴击与中国再度接触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航空业几乎停摆,罗尔斯·罗伊斯也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司亏损高达54亿英镑,发动机订单大幅下降,现金储备在短短半年内蒸发了30亿英镑。而且,罗尔斯·罗伊斯的Trent1000发动机还暴露出设计缺陷,导致70多架波音787客机停飞,赔偿金额高达22亿英镑。
在这个时刻,中国再次提出合作,愿意提供2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并承诺引入由中俄联合研发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邀请罗尔斯·罗伊斯参与发动机的竞标。若合作达成,未来20年对发动机的需求将超过2000台,这对罗尔斯·罗伊斯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
然而,尽管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罗尔斯·罗伊斯依然选择了拒绝。原因之一,正是美国的强大施压。美国商务部威胁将罗尔斯·罗伊斯列入“实体清单”,从而切断关键零部件和高温合金材料的供应。美国五角大楼也出面强调,这一合作关系事关“五眼联盟”的安全利益。面对这些压力,罗尔斯·罗伊斯的CEO公开表示:“宁愿缩小规模,也绝不向中国转让技术。”这一决定背后,是西方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崛起的深深恐惧,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这一技术密集型领域。西方担心,如果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将彻底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
拒绝合作后的困境:经济压力和中国市场的崛起
尽管拒绝了中国的合作提案,但罗尔斯·罗伊斯并没有因此得到喘息。2021年,公司虽短暂实现盈利,但随之而来的通胀压力、供应链紧张和订单减少等问题接踵而至。2023年,公司又宣布裁员2000至2500人,并将西班牙子公司ITP Aero出售。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航市场却迅速复苏,年均客流增长率达到了5.9%,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势下,罗尔斯·罗伊斯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潜力。
2023年:罗尔斯·罗伊斯的转变
2023年,罗尔斯·罗伊斯终于放下了过去的态度,与中国国航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在北京建立了一个航空发动机维修厂,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计划于2026年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罗尔斯·罗伊斯首次在中国设厂,也是其态度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尽管这座维修厂目前仅涉及发动机维修,并不涉及核心制造技术,但这仍然是罗尔斯·罗伊斯与中国展开合作的重要一步。而中国方面也并未因为过去的拒绝而关闭合作的大门。毕竟,技术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并没有完全依赖外部技术,仍在积极推进自主研发的路线。
早在2020年合作失败后,中国迅速组建专家团队,开始攻克被拒绝的技术难题。经过三年的努力,CJ-1000A发动机成功亮相珠海航展,标志着中国在大飞机发动机领域的重大突破。此外,CR929项目也在稳步推进,预计未来对发动机的需求将超过2000台。
罗尔斯·罗伊斯的无奈选择
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罗尔斯·罗伊斯意识到,再不抓住机会,恐怕会彻底失去这个庞大的市场。因此,罗尔斯·罗伊斯开始释放更多的合作信号,表示愿意在中国设厂,并逐步开放部分关键技术。根据预测,单是北京的维修厂每年就可为罗尔斯·罗伊斯带来超过3亿英镑的净利润。
曾经高高在上的“绝不合作”态度,如今在市场压力和中国实力的面前早已消失无踪。罗尔斯·罗伊斯的转变,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航空行业中的崛起。
结语:崛起中的中国市场
从“宁可倒闭也不合作”到“主动寻求合作”,罗尔斯·罗伊斯的态度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如今的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航空市场之一,还是航空技术研发的强大竞争者。
未来十年,中国将新增9000架以上的新飞机,航空服务市场有望超越北美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到本世纪中叶,仅飞机和发动机的维修服务就将占全球80%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尔斯·罗伊斯等西方航空巨头若要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就不得不依赖中国市场。曾经的技术壁垒已不再是中国崛起的障碍,航空技术的主导权正在发生悄然转移。罗尔斯·罗伊斯的“回头”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未来的合作必然会以中国为主导,掌握自主技术和发展路径,才是中国跻身世界航空强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