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先告状?最近,印度竟反指中国政府阻碍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市场,声称中国设置“技术壁垒”。可仔细一看,这番指责简直是倒打一耙——真正破坏商业环境的,恰恰是印度自己。
---
一、中国被指设限?事实恰恰相反
近日,印度方面公开指责中国政府打压中资新能源汽车企业,阻止它们进入印度市场,并称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设下壁垒,扰乱全球经济秩序。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如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位居世界前列。无论是比亚迪、吉利、长安,还是上汽,中国品牌都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87万辆,全面超越欧洲和美国。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67万辆,其中中国制造的占了364万辆,占比高达64%。
在全球销量榜上,比亚迪更是以绝对优势超越特斯拉,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源于多年的技术积累与政策扶持,而非任何“人为干预”。
看到中国在这一领域一路领先,印度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他们没有选择提升自身实力、完善产业链,反而开始甩锅,把矛头对准中国政府。
事实上,中国企业早就进入了印度市场。早在2007年,比亚迪就已在印度建厂,累计投资超过2亿美元。就在不久前,比亚迪还与印度最大的公交制造商Olectra签下合作合同,提供650辆电动巴士底盘。
按理说,这样的合作本应是双赢,但印度政府却在此时指责中国阻碍市场准入。真相其实很简单——印度想要的并非新能源汽车本身,而是背后的核心技术。
---
二、印度想要的是“技术白嫖”
目前,印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主要依赖进口。所谓的“印度国产车”,大多只是进口零件组装而成。更麻烦的是,印度基础设施落后,充电桩等配套远远不够。
想在短期内赶上全球步伐,最省事的方式就是“拿来主义”——直接从他国获取成熟技术。但任何国家的核心技术都是命脉,岂能轻易交出?
因此,中国企业在印投资虽深,但核心的电池、电控、电机“三电技术”始终留在国内。这也是理智之举。毕竟,不仅中国企业谨慎,连欧美车企也对在印投资保持警惕。
为何?原因很简单——印度的商业环境太不稳定。
---
三、外国企业在印“踩坑”无数
过去几年,印度政府对外企出手频繁。
- 2021年,亚马逊被罚2700万美元,理由是“隐瞒信息”;
- 2023年,谷歌被指“滥用安卓系统”,被罚2.73亿美元;
- 三星、沃尔玛、诺基亚等国际巨头,也纷纷“中招”;
- 中国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小米在印度的48.2亿元资金被冻结,理由是违反《外汇管理法》,尽管公司屡次申诉仍无果。
更夸张的是,2023年底,vivo印度分公司的两名高管被以“涉嫌洗钱”罪名直接逮捕。随意罗织罪名、抓人罚款,已经让许多外企心生恐惧。
据统计,过去五年已有2783家境外企业撤出印度,占外企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充分说明:外国资本对印度的信任正在迅速消失。
---
四、印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中国商务部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提醒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海外建厂时要谨慎行事,并强调核心零部件生产应尽量留在国内。
这本是正常的产业安全措施,却被印度解读为“中国在设置商业壁垒”。可真正阻碍自由贸易、破坏市场秩序的,恰恰是印度政府。
这些年,为了扶持本土企业,印度频频对外企出重拳、乱扣帽子、制造障碍。从偷取技术到打压外资,印度早已让自己的市场变得人人避之不及。
如今印度外企纷纷撤资,外资流入锐减,这并非他国不愿合作,而是印度自己失去了信任。
---
五、结语:要想赢得市场,先学会尊重规则
印度若真想改变外界对其“风险高、制度乱”的印象,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只有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可信的商业环境,才能吸引外资、赢得合作。
靠诬陷他国、强夺技术,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商业信誉比口号更有力量。
---
本文为“璟言历史”原创,已开启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