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关于“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的话题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新一轮关注与讨论。针对这一网络传闻,小米公司官方已迅速作出回应,澄清了事实真相。
事件回顾:是“自主觉醒”还是操作误会?
据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有用户疑似在社交平台反映,其身边的小米SU7在非驾驶状态下,出现了车辆“自行移动”的情况。这一描述迅速被部分自媒体放大,冠以“汽车自己开走”、“自主觉醒”等吸引眼球的标题,从而引发了公众的猜测与担忧。
官方回应:澄清事实,详解原理
面对舆论的发酵,小米官方发言人及“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账号均及时发布了详细说明,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正面回应。官方解释称,经初步核查,网络上描述的“车辆自己启动”现象,并非车辆在无人状态下自主发起。
其真实原因在于,小米SU7配备了便于狭窄车位上下车的“遥控移动”功能(也称为“遥控泊车”或“手机遥控移车”)。该功能的设计初衷是让用户可以在车外,通过手机APP对车辆进行短距离、低速的直线控制,以方便进出车位。
小米官方在回应中指出,出现车辆的意外移动,极有可能是用户在无意中触发了手机APP上的相应控制选项所致。 为了避免此类误操作再次发生,小米方面也提醒所有用户:
熟悉功能操作: 在使用任何智能功能前,请务必详细阅读车辆说明书,了解各项功能的激活方式与使用场景。
规范操作习惯: 在非必要使用遥控移动功能时,注意妥善保管和使用手机,避免无意中的触碰。
安全确认环境: 任何时候计划移动车辆,无论是车内驾驶还是车外遥控,都必须首先观察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行业思考:智能便捷与绝对安全如何平衡?
此次小米SU7的“乌龙”事件,虽然被证实是一场误会,但它却向整个快速发展的智能汽车行业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追求极致便捷与智能体验的同时,如何确保功能的绝对安全与防误操作性?
小米的此次快速、透明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市场情绪、澄清技术真相的积极作用。它表明,新兴科技企业在面对突发舆情时,具备成熟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对用户关切的重视。
“小米汽车自己开走”是一场因功能误解而引发的虚惊。它既是对车主正确使用智能汽车功能的一次提醒,也是对行业不断提升安全设计标准的一次敦促。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类似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如何让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加“人性化”和“防呆化”,将是所有车企需要持续攻克的课题。对于消费者而言,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保持一份审慎和学习的心态,方能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