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循环经济重点政策汇编(第一版)
报告共计:774页
2025循环经济政策全景扫描:多领域协同发力,绿色转型按下“加速键”
2025年8月,《2025循环经济重点政策汇编(第一版)》正式发布,这份由长沙景略智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三个皮匠报告政策研究小组联合编制的政策合集,系统梳理了国家及地方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从国家立法到地方实践,从产业升级到消费转型,全方位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核心模式,打破了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路径,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其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202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明确将循环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此次汇编则进一步整合了近年来各层级政策成果,形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在国家层面,政策构建了“法律+规划+专项意见”的立体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基础性法律,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核心维度,明确了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边界,例如要求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企业,需承担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置责任,同时对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实施能耗、水耗重点监管。国务院及各部委则围绕绿色转型出台专项政策,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45亿吨;2023年《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2026年绿色建材年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培育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从产业端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
地方层面,各省结合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推出差异化落实举措。东北地区聚焦传统工业转型与农业循环,辽宁省推动冶金、石化等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计划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5%;黑龙江省围绕黑土地保护与秸秆利用,目标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华北地区则强化京津冀协同,河北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2025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改造,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0%;山西省聚焦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利用,建设国家级综合利用基地,推动固废在生态修复、绿色建材领域规模化应用。
产业领域的政策发力点各有侧重。工业领域强调绿色制造体系构建,通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三位一体”建设,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同时加快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农业领域以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为主线,推广种养结合、农膜回收等模式,多地将废旧农膜回收率纳入考核指标,目标2025年基本实现全回收;服务业则聚焦绿色物流与消费,鼓励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超千万个。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支撑。能源方面,各地加快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布局,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加氢站等配套设施,提升铁路、水路等绿色运输比例;城镇环境设施建设则聚焦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目标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体系还注重市场化机制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循环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强化产学研协同,围绕固废综合利用、再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从政策导向来看,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将呈现“全域覆盖、重点突破、协同联动”的特征。国家与地方政策的衔接将更加紧密,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逐步完善,同时公众参与度进一步提升,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理念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这份政策汇编的发布,不仅为企业、园区等市场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也为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实践搭建了平台,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77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