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正开着一辆新能源车,请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
万一你的品牌突然倒闭,你的车还能正常维修、买到配件、上保险吗?
听着像个假设题,但实际上,这事已经发生了。
2025年,哪吒汽车正式破产,超过40万名车主瞬间陷入“售后真空”。
维修站关停、配件缺失、保险公司拒保,甚至有车主只能在社交平台自建“互助维修群”,指望同行支援。
听起来很荒诞,但这正是中国新能源这十年“激进扩张”之后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油车品牌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但问题是,新能源车更痛苦——
一旦厂家倒下了,很多东西可能修也修不好,连基础的使用都存在障碍。
01 新能源车的维修有多难?
说到这件事,虽然新能源车的保养频率很低,损耗概率也很低。
但很多人却不清楚,这种车的维修真的很难。
譬如就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车主在4年前买了辆哪吒V,按理说还在质保期。
可当车辆突然“上不了电”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压根找不到地方修。
他先去了本地一家普通汽修厂,对方看了看车,说:“我们可以拆开看看,但只看不修也得收1000块。”
车主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毕竟别的地方也不接。
结果,从拆电池到查明问题,一共拖了15天,最后报了个6000元的维修价。
但问题是——这个价格到底靠不靠谱?他根本没底。
也没法比价,因为在一个已经“烂尾”的品牌环境里,车主就像被堵在胡同口,根本没有退路。
最后,他只能把车拖到外地一家更专业的新能源维修站。
又是一轮重新检查、订件、等待……总算修好了,花了4000元。
可这一来一回,从车出故障到修完,整整折腾了一个月。
车没法开、心里没着落、钱一分没少花——那种时间成本叠加情绪消耗,真的让人精疲力尽。
02 更多时候,还没人愿意修。
关键这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更无奈的是:
很多时候,根本没人愿意修!
因为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
动力电池、电驱、电控,全是高压部件,随便一套就是数百伏、数百安。
电路出问题不仅可能烧毁控制系统,还真有可能触电、起火、伤人。
而大多数传统汽修厂根本没这套设备,也没这套培训体系,甚至连高压防护的基础工位都没有。
换句话说,不是不想修,是修不了,更不敢修。
但这只是表面。真正把维修体系彻底卡死的,其实是厂家的“生态封闭”。
很多新能源品牌从一开始就在技术架构上设下“权限墙”——
·电池包、主控板全部电子加密,第三方维修店连数据都读不出来;
·故障码、OTA权限、维修流程全都绑定在品牌自有系统上;
·只认“授权网点”,不开放第三方平台接入,连配件都不外售。
正因为这种封闭性,还有因修理新能源车“被判刑”的情况。
你说,就这样的新闻一出,还有几个老板敢做这事?
再看准入成本,压力就很大了。
因为独立电池仓、高压工位、防爆设备、高压技师资质,一套系统搞下来,轻则500万,重则800万打底。
考虑到这些种种原因,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荒诞的现实:
新能源车遍地跑,非官方渠道的维修能力,却基本空心化。
03 零部件也不像油车那么好解决
就算你能找到人愿意修,很多新能源车的问题,最后都卡在一个更扎心的环节——配件没地方搞。
说白了,燃油车哪怕品牌退市了,配件渠道还在。
要么副厂件遍地跑,要么通用件能互换,实在不行还有大量成熟的拆车件市场兜底。
但新能源车不一样,它不是修不起,而是很多配件压根没流通出来过。
现在修新能源车,配件的来源通常就三种:
一是品牌倒闭前,供应商没卖完的存货。
比如有些威马的配件就是从原始外包厂流出来的,这种看运气,碰上合适型号还行;
第二是报废车拆解,但保有量少,拆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用,能不能匹配,完全不可控;
第三类,是倒闭4S店仓库里的遗留库存,可遇不可求,而且不少早被黄牛扫空转卖。
副厂件更别指望了。
新能源车本来就保有量低、车型更新快、技术规格复杂,副厂根本懒得开模做生产,做了也没利润。
04 一些基础功能都陷入了停滞状态
更棘手的是,就算你车子暂时没坏,也不代表能安稳开下去。
新能源车跟油车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它越来越“依赖网络”和“靠系统吃饭”。
可一旦车企退出舞台,很多最基础的功能,都会开始一个个停摆。
2025年9月,就有多名哪吒车主收到短信通知:车联网服务将终止。
有人原本买车时,销售拍着胸脯承诺“终身免费5G流量”,结果现在直接断了——
远程控车用不了、语音助手没反应、地图导航卡死、车机娱乐全都失效。
更离谱的是,有车主反馈:
断网之后连手机钥匙都打不开车门,最后只能自己掏钱买流量卡,临时续命。
可这还算是“能解决”的。
如果后续某个版本OTA更新失败、车机系统崩溃、传感器失联了——
这类本该由厂商后台支持的系统问题,品牌都倒了,你上哪修去?
更不用说那些打着“智驾卖点”宣传的高阶功能:L2.5、NOA、城市领航……
说白了,连维护团队都没了,你还指望它辅助驾驶?那是真不现实。
总的来看就是:
新能源车的问题,从来不止是贬值快、保值差。
真正麻烦的是——一旦品牌不行了,你连基本的用车权利都难以维持:
修不了、配不到、系统崩、服务断……
这时候,什么“智能化”、“高配置”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最该记住的教训是:
别占那点便宜,最后吃个大亏。
别看某些车配置拉满、价格凶猛,但如果保有量太低、体系太薄、品牌撑不久,哪怕开起来舒服,也只是暂时的。
说白了,一辆车,不怕普通,但别太冷门。
因为你买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整套“能不能善后”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