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模仿,从来没超越的雷军也翻车了,具体表现就是在其2025年度演讲后,小米股价单日暴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与往年演讲后股价上涨的趋势形成鲜明反差。
雷军交出的是史上最差年度答卷:信任雪崩、车主维权、准车主提车无期,而他在台上热泪盈眶给团队发勋章——台下刚被召回的车主连方向盘都还没摸热。而我们看到的雷总,永远是一种营销者的身份。没有看到,面对问题,勇于站出来承担的雷总。我们看到雷总喊出来的大字海报,却没有念出不那么容易看到的小字。这一切都在透支雷总的光环,都在稀释米粉对于品牌的信仰,曾经的感动也在市场的显微镜下剥离出营销的本色。
于是,雷军的2025年度演讲,就成了这些吐槽的引爆点引发,矛头直指三大原因:
小米17系列被指创新不足、配置部分缩水,其“妙享背屏”等功能被质疑为“强造需求”。跳过数字命名对标苹果的策略,也被认为缺乏自信。
汽车业务出现信任危机,SU7车型因安全隐患大规模召回,涉及约11.7万辆,二手车价格暴跌,以及此前“30万小时测试”等宣传话术被质疑夸大。
个人IP与营销反噬,年度演讲中“卖惨”、“苦情叙事”的套路引发公众审美疲劳,“小字艺术”营销如宣传页用小字标注限制性说明严重消耗了品牌信任度。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其实有几个共同的深层原因:
雷军个人IP曾是小米最成功的流量密码,但当“劳模故事”、“创业艰辛”等叙事一再重复,而产品本身又未能完全兑现营销承诺时,这种深度绑定会将所有压力导向创始人本人。公众期望雷军不仅能“开门迎客”,更能“挺身担责”,而此次演讲在回应实质性危机上的沉默,加剧了这种信任落差。过度营销一旦被识破,公众的审美疲劳和被套路感就会加剧,导致情感共鸣失效,其反噬力会远超想象。
无论是手机喊出“全面对标苹果”,还是汽车领域的宏大目标,小米的野心需要顶尖的产品力来支撑。然而,当产品出现创新瓶颈、配置争议或实际安全问题时,过高的承诺与现实的落差会加倍地摧毁消费者的信任。同时押注手机、汽车和芯片这三个需要巨额资本投入的领域,让市场对小米的现金流和未来盈利能力产生担忧。演讲中描绘的宏大蓝图,暂时无法缓解投资者对短期业绩承压和长期投入风险的忧虑。
小米早期作为行业挑战者时,其叙事和营销策略很容易引发共鸣。但当公司成长为科技巨头后,尤其在进入汽车这样的重型行业后,公众和资本市场对其的要求已不再是“性价比”或“颠覆宣言”,而是稳健、可靠与透明。然而,小米在应对危机如汽车事故、召回时的沟通方式,未能完全满足这种期待,导致了信任的“雪崩”。此时再沿用过去的“谦逊”或“悲情”话术,反而会显得不真诚。
笔者觉得,雷总这次翻车的原因就在于,产品变了,受众的预期变了,但雷总还在原地踏步。
所以,要挽回局面,小米或许需要做出一些根本性的调整:
雷军的个人形象可能需要一次转型,从台前营销的主角,更多地向幕后品质把控者和首席体验官转变。减少套路化演讲,增加在品控一线的“现身说法”,更能重建信任。
放弃“小字艺术”等模糊宣传,在智能驾驶等敏感功能的宣传上保持最大限度的坦诚和克制。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核心质疑,用“真诚”代替“话术”,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比起“逆天改命”的故事,大家更想看到你直面问题的态度。
小米需要培养更多有影响力的技术高管和子品牌IP,构建“去雷军化”的品牌矩阵,让品牌形象不再过度系于一人之上,这有助于建立更稳健、更立体的企业形象。
庞大的小米,还能找到当年的初心吗?
在演讲中,雷军分享了一句他喜爱的话:“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然而,对于当下的小米来说,或许更应铭记:唯有真诚的努力,才能经得起公众的审视。继续捂盖子,下一次就不是弹幕嘲讽,而是空荡的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