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的汽车圈像一场春晚,一天之内,58款新车同台登场。各家车企开足马力抢流量、抢订单。但问题是,煽动完情绪、点燃了下单冲动之后,谁来对这些“脑子一热”的用户负责?
以赛力斯问界为例,全新问界M7 上市1小时大定破3万、24小时破4万;官方随后宣布加快发运与交付节奏。
但赛力斯问界并没有因此而自嗨,而是转头做了一件“革命行业”的大事,给所有下定的用户一个全新保障:“认可才提车”!
给那些脑筋一热而下定的用户一个冷静期,这一政策比“电商快消品”的“7天无理由退换”还要前置,把所有购买风险置于厂商端,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
并且是把交付搬进工厂:用户随工程师做动态路试、AEB与涉水测试,认可再办手续。流程公开,标准朝前。
这不是“秀”,而是把“售后分歧”提前到“交付前”。在大宗消费里,意见分歧本来高频,提前验证,能减少提车后争议与退换纠纷的社会成本。
更关键的是反悔机制。现场只有在“认可”后才进入交付环节;若不认可,可暂不办理交付,提出问题并调整方案,待问题闭环后再按顺序发运。
把话说白:发布会负责把人带到门口,“认可才提车”负责让人冷静地跨门槛。对冲“脑子一热”的冲动消费,品牌承担一次“再确认”的交易成本。
从行业视角看,这是一次“用户主权”前移。过去交付是“完成交易”,现在交付变成“共同验收”,角色关系从甲乙方,转向共担的合作关系。
它也需要产线纪律与质量自信作后盾。赛力斯凤凰工厂的四大工艺、数字化追溯与快速发运,才撑得住“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的承诺。
别忽视舆论风险:口号越直白,越容易被对手带节奏。把交付环节完全暴露在公众目光下,意味着个案瑕疵会被放大,但同样放大了问题闭环的速度。
从需求侧看,家庭用户的价值取向已从单项配置,转向“安全、体验、效率”的综合价值。“认可才提车”对准的,正是这轮价值觉醒的决策阈值。
数据再梳理:9月23日小订累计23万;24小时大定4万;9月26日起全国交付启动。这组“预热—转化—履约”的闭环,是评价新车成色的硬指标。
执行层面怎么落地?第一步,邀请到厂;第二步,工程师陪同完成动态与安全测试;第三步,问题清单化;第四步,用户签署交付确认后提车。
若用户提出异议,门店/工厂不强行交付,可调整配置或整改复检,再按确认时间进入发运与交付序列,确保“认可”为交付起点,而非终点。
这套机制的价值在于“把售前宣传与售后体验对齐”。当流程可见、标准可谈,品牌与用户的信任不靠口号,靠可验证的程序与结果。
更现实的意义:9月下旬新品扎堆,任何一家都能用“爆款话术”换来短期热度,但只有把撤单成本让给用户,才可能把“热度”沉淀为“口碑”。
产业层面看,“认可才提车”像是给所有煽动性极强的发布会加了一道冷却系统。它迫使厂商在热度之外,也要预留一个冷静窗口,把产业链的节奏从“营销驱动”转向“交付驱动”。对行业而言,这是一种新的约束,也是一次必要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