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字节跳动有两个动作,一个是花高薪招聘电池研发专家,另一个是公开找合作伙伴建大型储能系统。不少人觉得这是跟着新能源热潮走,但其实不是——它是被逼的。因为不解决用电的问题,后面AI业务、数据中心扩张都会如履薄冰。
字节跳动在招聘平台挂出的电池研发专家岗位,光薪资就很吸引人——月薪4万元到7万元,而且是按15薪计算。
这么算下来,年薪最低是4万×15=60万元,最高能到7万×15=105万元。
这个薪资在电池行业里属于顶尖水平,要知道普通的电池研发工程师,年薪大多在30万到50万元之间,字节给出的薪资几乎是行业平均的1.5倍到2倍,就是为了挖有经验、能直接上手的专家,尽快推进项目。
岗位要做的具体工作也很明确,负责新型电池材料、体系和技术的研究,还得牵头推进电池相关项目,最后还要推动研发成果落地,最终要给公司带来实际收益。
另一大动作是抖音集团发布公告,要在中国大陆找能提供“全流程服务”的合作伙伴,核心是共建一个200MWh以上的储能系统。
200MWh的规模不算小,按普通家庭每天用电10度算,这些电够20万户家庭用一天;要是给字节的数据中心用,大概能满足一个中型数据中心3到5天的应急用电,刚好能应对电网突发停电的情况。
报名门槛也不低,合作方的实缴注册资本得有4000万元以上,这是为了确保对方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能承担大型储能项目的建设成本;要么得有30MWh以上的储能项目经验,有成熟的技术和施工能力;要么在安徽有合同能源项目经验,因为字节在安徽有数据中心布局,本地有经验的合作方能减少沟通成本,加快项目推进。
还有一个硬要求是合作方不能有安全事故记录,毕竟储能系统关系到数据中心的供电安全,一旦出问题,损失会很大。
很多人认为字节做电池研发和储能项目,只是为了追“新能源”的热度,但是我认为主要是他们自己的业务发展到这一步,必须解决能源问题,不然没办法往前走。
最直接的问题是用电需求疯涨,光买电成本太高。
字节这两年在AI领域投入很大,2024年花了800亿元,2025年计划翻倍到1600亿元,其中700亿元专门用来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不是普通的办公楼,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服务器,24小时不停运行,计算AI模型、存储数据,耗电量极大。而且随着AI模型越来越大,比如训练一个超大规模模型要用到几十万台服务器,耗电量还会持续增加。
如果一直买传统电网的电,按工业用电均价1元/度算,一个大型数据中心一年的电费就要5亿元,要是建10个这样的中心,一年电费就是50亿元,长期下来是笔巨大的开支,必须想办法控制成本。
而且,传统电网没法保证零故障。
AI业务对供电稳定性的要求极高,比如训练一个大模型,需要几千台服务器同时工作,可能要连续计算3个月。中间哪怕只停0.1秒,之前计算产生的数据就可能会丢失,重新计算又要花几百万美元的电费。
传统电网偶尔会出问题,比如极端天气导致线路故障,或者用电高峰时电压不稳,这些对普通家庭影响不大,对字节的AI业务来说却是“致命”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备用供电方案。
还有政策层面的要求,不能一直依赖火电。
现在国家在推进“双碳”目标,要求企业减少碳排放,多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如果字节的数据中心一直用传统电网的电——大部分是火电,靠烧煤发电,一方面不符合政策方向,可能面临环保检查的压力,甚至影响业务开展;另一方面,以后火电可能会征收碳税,用电成本还会上涨。
所以不管是为了合规,还是为了长期控制成本,都得自己布局清洁能源和储能,减少对火电的依赖。
字节的思路很清晰,既要快速解决当下的用电问题,又要为长期发展掌握主动权,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选择找有经验的公司合作建储能系统,就是为了快速解决当下的数据中心供电问题。从2025年11月确定合作方,到2026年开工,2027年就能用上,刚好能跟上数据中心的建设节奏。
为了长期掌握主动权,不依赖别人的技术,字节还在自己研发电池,并且和比亚迪合作补短板。比亚迪有20多年的电池生产经验,懂怎么把实验室的技术变成能批量生产的产品,双方各取所长。
这些研发出来的技术,首先会用在自己的储能系统里,让储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以后技术成熟了,还能卖给其他有需求的公司,比如阿里、腾讯的云数据中心,或者电动汽车企业,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按行业规模估算,如果2030年这部分业务能推开,营收可能突破500亿元,成为字节的新增长点。
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暂时看不到这些动作带来的直接影响,但对行业来说,字节这种科技公司入局,用AI优化电池研发,可能会让以后的储能成本更低、电池更耐用。比如未来家用储能设备可能更便宜,电动车充电更快、续航更长,这些都能间接改善大家的生活。
在AI、云计算这些高耗能行业里,谁能解决能源问题,谁就能站稳脚跟,这才是字节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