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智库《2025中国智能底盘技术及产业生态研究报告》,聚焦智能底盘这一汽车智能化核心部件,从技术发展、产业生态、量产进程及竞争格局等维度,全面剖析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为产业链参与者提供参考。
智能底盘技术呈现“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特征,核心系统持续迭代升级。电动化方面,关键执行部件如电动助力转向(EPS)、电子稳定程序(ESP)已实现广泛应用,博世、采埃孚等头部企业主导市场,同时新型驱动系统向“N合一”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多部件整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智能化层面,主动控制技术成突破重点:主动悬架(如空气弹簧、液压主动系统)可实时调节车身姿态,2024年已有闭式系统量产,2025 - 2026年电控弹簧、VDSA等技术将陆续落地;主动横向稳定杆、主动摆臂等部件进一步提升车辆操控性与舒适性,部分技术已实现装车应用。此外,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深度协同,通过底盘域控制器整合转向、制动、悬架等功能,实现车辆意图精准执行,算力需求与数据交互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生态多元主体协同,形成“核心部件 - 系统集成 - 整车应用”完整链条。上游核心部件领域,国际巨头如博世、大陆集团在传统底盘部件优势显著,国内企业加速追赶,经纬恒润、伯特利等在电控、制动系统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中游系统集成环节,行深智能、毫末智行(HAOMO.AI)等企业聚焦底盘域控与智能驾驶融合方案,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服务;下游整车应用端,吉利、红旗、RIVIAN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部分车型已搭载主动悬架、线控制动等技术,同时矿用卡车、商用车等细分场景也在探索智能底盘应用。此外,宁德时代(CATL)等电池企业通过与底盘企业合作,推动电驱系统与电池包集成,优化整车空间与能耗。
技术量产进程明确,2024 - 2026年成关键窗口期。从时间线看,2024年闭式液压主动悬架、后空气弹簧(双腔)已实现量产;2025年电控弹簧、后主动横向稳定杆将落地装车;2026年VDSA等更高阶主动控制技术计划量产,技术落地节奏与整车智能化升级需求高度匹配。不过,部分核心技术如高精度传感器、域控制器芯片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在芯片算力、软件算法优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且成本控制(如空气悬架成本较传统悬架高30%以上)与可靠性验证(复杂路况下稳定性)是量产关键挑战。
市场竞争呈现“国际主导、国内突破”格局,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国际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供应链优势,在高端智能底盘市场占据主导,如博世华域转向、采埃孚的线控制动系统广泛配套合资车企;国内企业通过技术攻关与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渗透,同时在特定领域实现突破,如匠手格智能的主动摆臂技术已应用于商用车,易控智驾的域控方案适配多款新能源车型。未来,随着国内企业在芯片、软件算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车企对自主可控供应链的重视,国产智能底盘技术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报告指出,智能底盘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的核心支撑,未来需聚焦技术自主化、成本优化与场景适配,产业链各方需加强协同,推动智能底盘技术规模化应用,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竞争中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