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汽车圈最受关注的事,莫过于 9 月 28 日突然出台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调整公告。不少刚订车还没来得及申请补贴的车主慌了神,其实这次调整不是 “一刀切” 叫停,而是政策在实操中的动态优化。
图片来源网络
一、政策调整核心:置换暂停、报废 “限资格”,衔接有缓冲
这次调整主要聚焦两大块,简单说就是 “一停一调”,但给足了过渡期:
先说置换补贴的变化。最直接的是 “暂停实施”,但有明确的时间红线。2025 年 1 月 1 日到 9 月 28 日之间已经开了新车发票、符合补贴条件的车主,只要在 10 月 20 日前通过 “苏新消费” 小程序或 “苏服办” APP 提交完整材料,还是能正常领补贴的;如果材料需要补正,最晚得在 10 月 31 日前搞定,逾期就算自动放弃了。
再看报废补贴的调整。没有暂停,但多了个 “资格前置” 的门槛。9 月 29 日之后开新车发票的车主,得先领资格再申报补贴,具体怎么领资格还要等后续通知;但 9 月 28 日前开票的,还是按老规矩正常申请就行。
可能有人会问,之前的补贴标准是啥?其实年初政策里早就明确了:置换补贴按新车价格分三档,5-10 万元的燃油车补 8000 元、新能源车补 1 万元;10-20 万元的燃油车补 1 万元、新能源车补 1.2 万元;20 万元以上的燃油车补 1.3 万元、新能源车补 1.5 万元。报废补贴更给力,符合条件的旧车报废后买新能源车补 2 万元,买 2.0 升及以下燃油车补 1.5 万元。这次调整没动补贴金额,主要是优化申领管理。
图片来源网络
二、为啥突然调整?不是 “没钱了”,是要更精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补贴资金不够用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
资金使用的 “节流” 需求。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就能看出,政策热度远超预期:7 月份汽车以旧换新日均申请量接近 600 笔,其中报废旧车买新能源车的占比超 64.3%,比全省新能源车 45% 的渗透率高了不少。申请量暴增导致财政资金消耗过快,限额管理能避免后期出现 “发不出钱” 的尴尬,毕竟 8 月 3 日前审核通过的补贴已经全发了,之后的还在等资金到位。
产业升级的 “定向” 引导。江苏早有明确目标,到 2027 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占比要力争达 50%,而 2025 年原本就计划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50 万辆的目标。这次政策保留报废补贴并优化管理,其实是在精准扶持 “真报废、真换绿” 的需求,毕竟报废补贴对新能源车的倾斜力度更大,能更好地推动老旧高排放车辆淘汰。
最后是政策执行的 “提质” 需要。之前申请量太大,审核压力陡增,虽然已经加派人手加班审核,但还是有车主催进度。通过暂停置换补贴、规范报废补贴申领流程,能给审核环节 “减负”,反而能加快已提交申请的发放速度。
图片来源网络
三、调整后影响:车主赶末班车,行业迎 “结构优化”
政策一出,市场已经有了明显反应。
对普通车主来说,最直接的是 “置换末班车效应”。9 月 28 日前已经开票的车主忙着整理材料赶申报截止日,而打算置换的车主可能会转向报废渠道,或者等后续报废补贴的资格申领细则。不过对真正有换车需求的人来说,影响不大 —— 毕竟补贴只是 “催化剂”,核心还是用车需求升级。
对汽车行业来说,是 “短期冲刺 + 长期优化” 的组合。短期来看,经销商可能会迎来一波置换申报的集中咨询,而新能源车的优势会更突出,毕竟无论置换还是报废补贴,新能源车都比同价位燃油车多拿 2000-5000 元。长期来看,政策筛选掉了部分 “为补而换” 的虚增需求,倒逼车企更专注于新能源和节能车型的研发,这和江苏 “汽车换能” 的大方向完全契合。
对环境和资源利用来说,是个明确的利好。政策原本就要求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到 2025 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要比 2023 年增长 50%。调整后报废补贴的导向更明确,能加速老旧车辆退出,减少尾气排放,而报废车辆的零部件回收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一篇:奔驰纯电CLA入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