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表示。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至2024年的1300万辆左右,市场规模大概翻了三番多。
2025年1至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38万台,渗透率达到45%预计9月份新能源零售量将达125万辆左右,渗透率有望攀升至58.1%,再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从替代性产品跃升为市场主流选择。
01 市场蜕变:从政策驱动到科技引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完整、最具韧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融合,我国已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成了产业领先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产销数据来看,2025年1至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60万辆,同比增长36.7%。
这一增长背后是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已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寿命和充电速率全面提升同时,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车国产化率突破95%。
汽车之家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年智能化已成为用户选购新能源车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72.9%,远超使用成本、驾驶感受等因素市场选择动机的根本转变,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智能化竞争新阶段。
02 技术革新:AI大模型重新定义汽车
2025年是AI大模型与汽车深度融合的元年。汽车之家研究报告显示,超过20家车企在短时间内宣布接入DeepSeek等AI大模型。
AI大模型正以惊人速度融入汽车行业,优先搭载于3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并快速向中低端市场渗透,AI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智能移动空间”。重庆大学郭钢教授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语音系统支持“可见即可说”、跨音区连续对话;情感引擎融合面部微表情与方向盘心率,实时评估疲劳或情绪波动,联动氛围灯、香氛与座椅,实现主动关怀。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升波指出,AI正驱动汽车领域形成“应用落地”与“技术深耕”双线并进的格局。随着车端算力逐渐迈入1000 TOPS时代,端到端模型与大语言模型得以融合,使车辆深度理解驾驶环境并做出拟人化决策。
03 智驾平权:高端技术走向大众市场
曾几何时,智能驾驶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这一格局在2025年被彻底打破。
比亚迪、长安、吉利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浪潮,将高速路段辅助驾驶功能下探至10万元内市场。20万元以下车型的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10-20万车型渗透率从2024年的57%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73%。
汽车之家对20款热门智能车型的测评显示,15万级车型辅助驾驶表现已能比肩豪华车,智驾平权时代真正到来智能泊车功能表现尤为优异,常规车位通过率达到100%。
这种普及也带来新挑战:超六成用户认为高速辅助驾驶应成为“基础配置”,付费意愿低这对于希望通过软件服务实现盈利的车企来说,构成了新的商业挑战。
04 供应链重塑:电池技术迎来集成化革命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创新正在加速。2025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达60.9GWh,同比增长29.8%。
宁德时代保持领先,市场份额为42.8%,弗迪电池以22.8%的占比位居第二磷酸铁锂材料占比仍在增长,其热稳定性强、自燃事故发生率低的安全优势被市场放大。
更具突破性的变革正在发生。Stellantis与Saft联合推出的智能电池集成系统(IBIS)原型车已启动实路测试,通过将逆变器和充电器功能直接嵌入电池模组,实现10%能源效率提升和40kg减重。
保时捷工程公司提出的“交流电池”概念,奔驰的“分布式能源管理架构”,共同指向“电池-电力电子功能集成”路径-。这种一体化设计不仅能减少能源损耗、实现轻量化,还能简化系统结构、提升可靠性,为电池梯次利用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