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被扎,就如同人的身体遭遇了创伤,其完整性受到了永久性的破坏。帘布层的线断裂后无法自行复原,扎出的大洞也始终存在,补胎并不能让轮胎恢复到最初完好无损的状态。以常见的贴片补胎为例,这就好比手受伤后贴了个创可贴,只是暂时止住了表面的“血”(不漏气),但如果伤口较深,内部的损伤依然存在,无法真正愈合。
那么,补过的轮胎寿命究竟会不会缩短,是否需要提前更换呢?这其实取决于补胎贴片的使用情况。如果补胎处一直保持良好状态,轮胎的寿命就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根据实际经验,若钉子眼较小,且扎的是轮胎正面,补胎后基本上不会对轮胎的整体寿命产生太大影响。此时,我们仍可按照正常的轮胎更换标准来操作,比如当轮胎花纹磨损到极限,或者出现老化现象时,再进行更换,无需因为补过一次胎就提前换新。
不过,伤口大小不同,补胎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常见的补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贴片补(冷补)
这是较为传统且常见的补胎方法,类似于自行车补胎。具体操作是先找到轮胎的伤口,从内部将伤口处打磨干净,然后贴上一块补胎贴片。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也比较低,一般路边小店收费在三十元左右,贵一些的能达到四五十元。补胎贴片的质量有好有坏,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通常便宜的贴片就能满足基本需求。
如果钉子较小,采用这种补胎方式通常没有问题,补完之后跑高速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笔者自己就有多次使用这种方法补胎的经历,补完后的轮胎继续使用了四五年,行驶了四五万公里,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直到轮胎自然老化才进行更换。
当然,也存在一些小概率的意外情况。比如,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补胎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漏气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贴片质量不佳,或者是补胎操作不当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再补一次,补好后轮胎仍可继续使用。
蘑菇钉补胎
蘑菇钉补胎是一种相对高级的补胎方式。它使用的补胎工具是一个蘑菇形状的橡胶钉,这种橡胶钉不仅能像贴片补胎一样将伤口贴住,还带有一个长尾巴。在补胎时,将蘑菇钉的头部贴在轮胎内部伤口处,同时把长尾巴从轮胎内部穿出来,然后将多余的部分剪掉。这样一来,既能使内部贴合紧密,又能将孔洞从里到外完全填充好。
这种补胎方式的优点在于,无论是灰尘、污水还是其他具有腐蚀性的物质,都无法再沿着孔洞进入轮胎内部,因此更加耐用。如果轮胎受到的损伤比较严重,也就是扎的眼比较大,建议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补胎。补完之后,轮胎的使用寿命更长,后期基本无需担心,可以与轮胎的正常使用寿命相当。
打胶条补胎
打胶条补胎的操作方法是直接用锥子把涂满胶的橡胶条塞进轮胎的破洞里,依靠橡胶的弹性挤住胶条,从而起到密封作用。这种补胎方式的最大优点是速度快,两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而且价格便宜。
然而,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先用锥子将伤口撑大,这会对轮胎橡胶造成二次伤害。并且,这种方式补胎后容易出现漏气情况,跑上几万公里后,很有可能就会发生慢漏气的现象。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补胎方式,用打胶条补过的轮胎,其使用寿命可以说是进入了“倒计时”,应尽快更换。
那么,补过胎之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提前更换轮胎呢?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看位置和孔洞大小
轮胎的胎面正面是最厚实的地方,如果钉子眼小于6mm,并且补胎后没有出现漏气现象,那么正常行驶即可,无需提前更换轮胎。但胎侧是轮胎最薄弱的地方,这里只有帘布层和橡胶,没有钢丝层。一旦胎侧被扎,就不建议进行补胎了,直接更换轮胎更为稳妥,因为胎侧补胎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补了之后也容易脱落,过几天可能就会再次出现问题。
看补胎次数
通常情况下,一条轮胎补了四次以上,基本上就不建议继续使用了,需要及时更换。因为多次补胎后,轮胎的整体结构强度肯定会下降。如果只是临时使用,且保持低速行驶,或许还能勉强应付,但绝对不能跑高速,也不能受到剧烈的冲击,否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总之,补过的轮胎是否需要提前更换,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补胎方式、伤口位置和大小以及补胎次数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阅读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