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车圈最热闹的一幕,大概就是——
那些原本喊着“纯电才是未来”的车企,一个个都去掉头搞增程了!
比如智己,前段时间刚亮相一款增程版的 LS6,半小时就收了一万份小订;
紧接着,广汽也端出了昊铂 HL 的增程版;
而小鹏更是放风,说未来会接连上几款增程车型,想在这个赛道里狠狠分杯羹。
光看这些动静,你会觉得:增程车是不是要迎来大爆发了?
可现实却给了一记冷水——
不少数据显示,“可油可电”正在失去吸引力,增程车的销量已经有点撑不住了…
这不是空口说白话,数据摆在这儿:
根据乘联会统计,今年7月份,增程车的批发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
而到了8月份,这种颓势也没止住,同比下滑9.5%,环比下滑9.2%。
反观纯电,却在一路高歌猛进,同期销量同比增幅最高超38%。
你说这是偶然的波动,似乎也站不住脚。
因为前几个月,除了问界 M8卖得不错以外,增程车的增幅几乎不温不火。
而原本大火的问界 M9,销量也开始往下掉。
把各家销量单独拎出来看,这种此消彼长就更明显:
小米、 小鹏凭着几款爆款,单月销量轻松冲破3万辆,同比翻番;
而增程阵营的理想却有点“掉链子”。
拿以上个月来说,理想汽车交付新车28529辆,对比去年同期的48122辆暴跌40.72%,真的非常夸张。
可能有人会提到零跑,说它家不是卖得好好的吗?
但按照零跑汽车创始人说法,它们家的增程销量占比并不高,反而纯电是大头。
说白了,表面上增程很热,大家都开始做增程了——但真实的市场表现,却一点都不乐观。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其实在于大家发现“纯电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靠谱。
说白了,很多人当初买增程,图的就是两个心安:
——怕纯电车跑不远,长途掉链子;
——怕节假日充电桩排队,耽误时间。
可现实呢?好像并没什么意义!
因为别说动辄 700km 的高阶纯电,就算常见的 500~600km,大家也发现很够用。
因为太多的增程车主发现,自己根本舍不得用纯油,纯电也比想象中耐用。
说白了就是,高速上跑个300多公里,都要开4个小时了;
而此时,开个纯电车,中途去充个电,其实刚刚好!
至于补能问题,那就更不用担忧了。
因为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经达到 1734.8 万个,同比增幅 53.5%。
而其中,光公共充电桩就有 431.6 万个,根本不愁找不到充电桩。
再加上800v 技术的普及,很多车主突然发现——
纯电车不仅没有补能焦虑问题,而是补能太快了,人都没有休息好要挪车。
也正因为这种体验在改变,消费者对增程的要求也变了:
譬如过去能跑 200km 的纯电续航,就觉得不错;
可现在 300km 都嫌短,非得要 400km 甚至 500km 才愿意买单。
逻辑很简单——既然能用电,就尽量不用油,除非遇到极端情况才会打开增程器。
但都有300km,甚至400km 的续航了,为什么不直接上纯电呢?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纯电和增程的差价,也在迅速缩小。
在过去,增程之所以火,靠的就是一个“便宜”。
同样一台车,纯电版要价更高,增程便宜 3~4 万块,谁不心动?
比如 2024年的款的星纪元 et,增程版比纯电版便宜整整 4 万,配置几乎一模一样。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像超市搞促销:多送一个油箱,还能省一大笔钱。
可现在呢?这层“价格滤镜”彻底被撕掉了。
最新一批上市的车型,差价往往只剩 1 万,甚至不少车企干脆喊出“油电同价”。
就拿理想来说,i8 一波降价下来,配置比L8的增程版还香,关键是用车成本还更低。
这样一对比,买增程反而成了“加钱买麻烦”。
自然而然的,销量就开始走低了!
总得来看就是,倒不是说增程车不好,而是从最真实的使用情况来看,意义不大。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常跑1000km 的高速,也不是每个人特别赶时间。
说白了,大部分人开车就是日常通勤、周边出游,偶尔回回老家。
真遇到超远距离行驶的情况,一年不过2-3次,纯电也能胜任。
考虑这些情况,奉劝大家还是理智些,准确评估自身的情况,然后再去买车。
否则,到时候买了一辆增程,结果用成了“残疾版”的纯电,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