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新能源零部件赛道迎来年度最热IPO之一。联合动力,这家从汇川技术中拆分而来的电驱系统企业,火爆上市在即。
发行价12.48元/股,申购倍数超3000倍,中签率不到0.033%,堪称“打新地狱级难度”。这不是资本市场一时兴起的狂热,而是一场围绕新能源动力系统的产业战争,而背后的主角,是岳阳前首富朱兴明和他的女儿朱瀚玥。
朱兴明的故事颇具“华为系创业”标签。他早年出自华为电气,后者被艾默生7.5亿美元收购后,他在2003年创立汇川技术,逐步做成了工业自动化龙头。2010年,汇川上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彻底从母公司剥离,独立为联合动力。
而在上市之前,朱兴明早已做足布局:2021年,他将自己持有的部分汇川技术股份和旗下投资公司股权,赠与女儿朱瀚玥。两人虽是独立持股,但表决权委托给朱兴明,实控权稳稳锁在手中。
从财务数据来看,联合动力这几年爆发式增长。2022年还净亏1.8亿元,到2024年已转盈至9.36亿元,营收更是三年翻三倍。2025年前9个月预计再增30%以上。不仅业绩漂亮,市场占有率也不俗:在电控、电机领域,公司作为第三方供应商排名全国第一。
但真正让市场侧目的是它的客户阵容。联合动力为理想、小米、广汽、长安、吉利、大众、奥迪等超40家车企提供电驱系统。尤其是理想汽车,2024年对联合动力营收贡献高达34.7%,是妥妥的第一大客户。
不过,大客户带来的是机会,也伴随着危险。曾一度合作的威马汽车,因为经营危机,联合动力三年计提坏账3.3亿元。此外,“以价换量”的策略也藏着风险:2022年产品单价为5160元,到2024年掉到3700元,虽然销量暴涨至371万台,但毛利空间被明显压缩。
更大的挑战来自趋势性变化。近年来,主机厂加速自研自产动力系统,第三方市场份额持续缩水。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独立供应商在驱动总成市场的份额从42%降到32%,电控、电机等关键部件也面临同样压力。广汽、小米等客户都在推进自研电驱系统,未来削单风险不容忽视。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行业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利润正被不断压缩。整车厂为降本,把压力传导到零部件企业。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从去年的5%降至4.3%。联合动力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续,是一个大问号。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联合动力也在加快出海,三年内海外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近450%。目前已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拿下多个项目,并在匈牙利、泰国等地布局产能。但全球贸易摩擦日趋复杂,海外市场并非绝对安全地带。
总体来看,联合动力的上市,是汇川系在新能源零部件领域的“第二战役”。朱兴明父女坐拥46亿元市值,未来如果联合动力估值能做到485亿元,财富版图还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主机厂自研趋势愈发强烈、价格战拉锯激烈、海外不确定性增强的大环境下,这场IPO更像是一场资本与产业的双重豪赌。
而这一次,市场给了朱兴明一次漂亮的开局,但能否笑到最后,还得看联合动力在技术、客户和全球化上的真正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