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迎来关键节点,这一年,奥托发明四冲程内燃机,人类获得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动力源,并一举从蒸汽时代迈入内燃机驱动的电气化时代。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全球汽车工业形成三分天下的版图:德国内燃机的严谨、日本内燃机的可靠与美国内燃机的粗犷。同时,德美日三家的内燃机技术也成为全球各国内燃机发展始终无法逾越的“三座大山”。
中国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起步更晚,直到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才从空白起步,摸索建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随后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的方式,快速成长,但始终没有掌握发动机研发生产的话语权。
直到最近几年,德美日垄断发动机市场的局面悄然反转,中国自主生产、制造的柴油机和汽油机开始进入行业前列,慢慢走出了德美日的阴影。
01 迟到百年,合资追赶
当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迭代数代,中国才开始通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零开始钻研内燃机技术。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解放牌CA10卡车下线,其发动机为中国自主生产的四行程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虽然是基于苏联技术,但也确实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掌握内燃机核心技术,真正步入自主研发发动机的大门。
直到改革开放,国外更为先进的发动机产品开始进入国内,中国通过合资的方式,引进了大众、标致、吉普等品牌,并推动了先进发动机生产线在国内的落地。此时,虽然国产品牌已经起步,但是外资和合资品牌依然垄断着整个汽车市场。
甚至在2000年左右,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依然优先选择外资品牌,其次才是合资品牌。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外资或者合资品牌,都清一色地使用自研发动机。即使国产自主品牌汽车,也往往搭载“航天三菱”或“东安三菱”等进口或合资品牌发动机。因为,当时国产发动机根本没有存在感,消费者心智中普通认为外国发动机更可靠、更耐用、更省油。这种观念一度成为国产发动机最难突破的天花板。
02 国产逆袭,发动机的天变了
25年后,发动机行业的天变了。2025年,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公布的1-8月份数据表明,国产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超过合资和外资品牌,已占据主导优势。尤其是在柴油发动机以及插混专用发动机方面,相对国际巨头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以潍柴、玉柴、云内为首的国产柴油发动机品牌已经占据国内份额前三,三者合计市占率超过40%。原来不可一世的合资品牌,例如东风康明斯、江铃等虽然也进入国内前十,但份额有限,早已不足以撼动国产柴油发动机的主导地位。
在汽油发动机方面,国产品牌奇瑞、比亚迪、吉利也牢牢占据市场前三位置,打破国际巨头和合资批评在汽油发动机市场的垄断。虽然合资品牌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额,但是整体竞争力已经渐渐处于下风。尤其是新能源的加速普及,国产品牌凭借着插电式混动技术的领先优势,率先打造了插混专用发动机,实现对国际发动机巨头的弯道超车。
03 内燃机迟暮,国产品牌后来居上
现代内燃机工业发展150年来,中国发动机厂商在国内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逆袭的背后。
一方面,离不开是中国内燃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技术冲击,而中国汽车和内燃机厂商抓住了时代的风口。
随着纯电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不少全球汽车大厂,都在减少甚至要停止新发动机的研发,相信汽车用内燃机的销量将逐渐下降。
在这个汽车内燃机日暮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国产发动机的后来居上,多少有些复杂的感情在里面。就好像努力了几十年,我们终于赶上了,但是这个赛道却要没了。
从1876年奥托的四冲程发动机,到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全面占据内燃机市场主导权,这条时间线横跨150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段迟到的逆袭;但对中国汽车的故事而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