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迎来品牌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大召回!就在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小米SU7相关的召回计划信息,此次召回直指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也是小米汽车争议最大的领域。
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数量共计达到116,887辆。根据召回信息透露,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开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某些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存在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或将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小米汽车表示,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受影响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这一隐患。
此次召回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今年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密切相关。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车辆在安徽省铜陵市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中撞上隔离带的水泥墩,随后发生爆燃,造成车内三名乘客全部遇难。这起事故通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同时再度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强烈担忧。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类似关于辅助驾驶系统边界与局限的讨论已多次出现。而此次事故发生后不久,在今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迅速响应,召集行业主要企业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明确提出将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口径、功能使用及技术部署加强规范,防止企业过度宣传、误导用户,或在不成熟条件下部署高风险功能。这一举措被业内普遍解读为智能驾驶“强监管”时代的开启,也显示出主管部门对行业乱象的重视和治理决心。
作为从消费电子跨界进入造车领域的新玩家,小米汽车自SU7发布以来就凭借网红式的营销吸引大量关注,销量表现也出乎意料的表现。但相关事故发生后,尽管对于小米汽车销量的影响并不大,但无疑对其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构成了一次严峻考验。尤其是对于一家强调“科技普惠”和“用户体验”的公司,安全应始终是技术部署的前提而非可妥协的选项。
尽管主动召回本身是企业履行责任的表现,也显示出其对问题的响应速度,但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车辆与驾驶者之间的协同操作,清晰界定自动驾驶功能的适用场景和限制,并加强对消费者的功能说明与安全教育,将直接决定小米汽车能否安然跨越眼前的严峻考验。长远来看,这也是所有智能汽车企业建立用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米SU7的召回事件,进一步凸显了智能驾驶技术从“可用”到“可靠”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被多家车企广泛应用,但在实际道路环境中,系统对长尾场景,尤其是极端、低概率但高危险的情境的处理能力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也反映出行业在功能宣传与用户认知间存在的落差,厂商往往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却有可能引起用户对其能力边界产生误解,导致过度依赖系统而放松警觉。
相关部门近期提出的管理要求,正是希望从源头上遏制夸大宣传、推动技术部署与安全验证的同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强监管并非为了抑制创新,而是希望通过规范引导,推动行业在安全底线之上有序竞争,真正让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命安全。
汽车网评:智能驾驶的发展注定是一场长跑,它既需要技术迭代的耐心,也离不开法规、标准和道德层面的同步建设。此次事件应当成为整个行业反思的契机:真正的智能,不是一味追求功能的炫酷和场景的覆盖,而是能够在复杂现实环境中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