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报
中国工业报 高娟
在向“灯塔工厂”进发的路上变革的故事正在发生。
从14年前的产品销售额4亿元,到2025年预计突破24亿元,占据全国汽车滑轨市场32%份额——佛吉亚(盐城)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吉亚(盐城)”)不仅用数据书写了企业成长的加速度,更以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实践,照亮了中国汽车零部件智造的新未来。
9月18日,中国工业报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盐城,探访了佛吉亚(盐城)公司,见证其在向“灯塔工厂”进发的路上,如何用智能制造点亮未来。
佛吉亚(盐城)工厂。
全力冲刺:“灯塔工厂”荣誉近在咫尺
“灯塔工厂”,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携手开展遴选,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榜样示范,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准。当下,佛吉亚(盐城)正全力向这一至高荣誉发起冲刺。
自2011年成立以来,佛吉亚(盐城)已建成两个现代化工厂。一工厂专注于座椅滑轨的量产,年产能达2000万套;二工厂于2023年底投产,主要从事汽车座椅高强度滑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年产能1000万套。其连续八年荣获盐城市“工业五星级企业”称号,2023年更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
佛吉亚(盐城)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刚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佛吉亚盐城灯塔工厂项目总投资1380万元,于2024年12月4日正式启动,项目进展顺利。“2025年6月完成网络申报,8月12日通过文审,9月5日成功通过麦肯锡初步审核,预计12月底完成认证。
一旦成功,它将成为苏北地区首家获此殊荣的制造基地。
”在申报过程中,佛吉亚(盐城)邀请了在国内已经拥有 8 家灯塔工厂的施耐德中国,作为该项目的总顾问和技术支持,并精心提交了8个应用案例,最终5个成功通过审核,且全部基于工业4.0和AI技术理念。”刘立刚介绍道。这些案例不仅技术含量极高,更精准直击生产痛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以生成式AI赋能的冲压换模优化为例,通过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强大支持,系统能够依据实时检测数据,自动推荐模具调整方案,将平均换模时间从33分钟大幅压缩至15分钟,最终目标更是要降至10分钟以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比如,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EOL噪音检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和Transformer对震动信号进行深度分析,实现了异响的精准识别,将不良品流出率从10%显著降至3%,每年可避免大量客户投诉和售后成本,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在刘立刚看来,建设“灯塔工厂”绝非仅仅是为了追逐荣誉,更是应对传统制造困境的必然选择。“通过AI和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我们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更重要的是将老师傅的宝贵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型,让年轻人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技术维护与创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强大的人才力量。”刘立刚坚定地说。
谋局长远:全面智能工厂蓝图徐徐展开
尽管“灯塔工厂”荣誉近在咫尺,但刘立刚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佛吉亚(盐城)智能制造系统布局的第一步。公司的远期目标是建设“全面的智能制造工厂”,一幅宏伟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刘立刚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近期公司将从物流与车间的局部智能化入手,稳步推进全面智能工厂的建设。“2026年,公司规划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入更多无人搬运车(AGV),构建‘智慧物流+智能安防’体系,实现物流环节的高效、智能、安全运作。”
佛吉亚(盐城)工厂内,漆后件小火车正在运送物料。
佛吉亚工厂。
在制造环节,佛吉亚(盐城)采取“由易到难、分步推进”的稳健策略。首先将冲压车间升级为全自动化“黑灯车间”,实现无人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随后再逐步向预装、总装推进,全面提升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平。“越是前段工序,对硬件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越高,改造难度也越大,我们必须扎实分阶段实施,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刘立刚着重强调。
刘立刚进一步透露关键数据:“在产量方面,去年我们滑轨整体产量为2700万根,今年预计将增长至2800万根,实现稳步提升。从产品应用来看,每辆车需配备4个我们生产的座椅滑轨。基于这些数据综合计算,我们的产品平均可满足700多万辆车的装配使用,市场供应能力可观。”
目前,盐城基地已成为佛吉亚全球滑轨产品的核心供应区,年总产能达3000万套,客户覆盖特斯拉、理想、比亚迪、大众、奔驰等主流品牌,2024年又新增奇瑞和小米等合作伙伴,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佛吉亚工厂。
刘立刚表示,未来五年,佛吉亚盐城将继续加大智能投入、扩大产能份额。“我们不仅要成为佛吉亚集团的‘灯塔’,更希望成为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样板,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他满怀信心地说。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座苏北工厂将不仅以庞大的规模令人瞩目,更将以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制造新模式,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全球形象,在世界制造业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