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何炎芯
三十年扎根生产一线,从钻研普铣到驾驭数控,从青涩学徒到集团公司特级技能专家,他秉持匠心,不仅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还在传承中培养团队的新生力量。他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千山杨梦刚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杨梦刚。
毫米之间的普铣能手
回想起1991年初入铣工班的岁月,杨梦刚记忆犹新。那时候,他的“武器”是一把直径2毫米的铣刀,操作这把“迷你武器”绝对要稳,轻微的抖动都可能损坏刀片,每一刀切削0.01毫米,几百余刀下来,每一刀误差必须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
这份较真到极致的精密度,源于箱体类零件最终的“合璧”。它们的组装要求严丝合缝,尺寸、克重自不必说,零件表面每一道细微的刻痕、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打孔位置与深度,都必须精确到微米级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哪怕一根头发丝般的偏差,在机上长时间高速震动下,看似坚固的箱体都会悄然变形、影响安全性能。
“那时候练的,何止是手艺?”杨梦刚笑道,“操纵铣刀时,得屏住呼吸,心无旁骛,指尖的稳定和落点的精准,要像手术医生一样又稳又准,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了练就这样的“绝技”,他白天拿着模具向师傅请教技术要领,夜班时和同事讨论学习,空闲时间就做基础练习,每一台机床、每一个刀具、每一次手摇力度,都要上手琢磨琢磨。靠着这股钻研劲儿和反复练习,他迅速成长为同事心目中的“普铣专家”。
勇于创新的数控先锋
随着产品任务量的不断增加,数控化浪潮来袭,公司给汉中分部添置了数控机床,大家对数控机床都很陌生,不知道怎么操作,但是它强大的操作和加工能力让杨梦刚感到兴奋,“技术变了,但琢磨劲儿不能丢,新东西来了,得扑上去学。”他没有固守熟悉的普铣技术,而是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数控编程。
2020年开始,公司机箱数量需求不断增加,普铣加工机箱已经不能满足公司配套需求,普铣加工开始全面向数控加工转型。但由于机箱价值高、易变形,身边同事数控加工机箱操作经验比较少,于是,杨梦刚除在网上学习数控编程软件之外,还开始尝试设计适合数控机床加工机箱的装夹工装。
为解决机箱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和装夹问题,他反复推敲,在加工思路基本成型后,寻求工艺员和数控操作员多方协助,经过不断测试和调试,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零件变形大、装夹力及装夹位置不够准确带来的问题,最终攻克了难题,并形成了一套实用的数控加工方案,为今后的改进加工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信息。
创新工作室的硬核答卷
成为“杨梦刚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后,杨梦刚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带领着平均年龄35岁的10余人团队,以“破难题、提效能、育人才、促创新”为目标,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解决生产一线的瓶颈问题上,专注解决各项技能问题。
去年夏天,面对转接板和安装架数控加工程序冗长、效率低下的棘手问题,汉中分部启动了“揭榜挂帅”活动,杨梦刚创新工作室接下挑战并组建了两个团队,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同步攻关。
“那段时间,工作室的白板就没干净过,写满了方案后,又擦掉、再写满。”杨梦刚回忆道。经过近两个月的攻坚协作,两个团队捷报“双”传:一队优化刀具路径和切削参数,加工效率提升40%;另一队创新加工路径规划与算法,效率提升26%。这些方案不仅解决了生产上的紧急问题,还为日后的数控加工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杨梦刚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围绕机箱精益制造和防护壳体数控化加工工作,先后完成21项创新创效项目,获得13项国家授权专利,发明制作了25台件能降本增效、提质提速的专用工装工具。这背后,是他对几十上百种工装夹具创研成果的沉淀和从业30年来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汗水。
“劳模是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技术再好,一个人能干几件产品?技艺要活下去、传下去,得靠一代代人接力。”这份“传帮带”的自觉,早已融入了杨梦刚的血脉。
以前当班长的时候,他就很重视培养班组里的年轻人,鼓励尝试、包容失败、倾囊相授,带出了一批批技术骨干,如今在创新工作室,他更是以身作则,依然保持着爱钻研、爱琢磨的习惯,鼓励团队胆大心细、勇于试错。
“看着他们成长、超越,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心里非常高兴。”杨梦刚笑着说。这份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团队持续进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