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绝非真正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两句判词看似是严厉的批判,实则是作者曹雪芹一种极其高明的“反笔”和“障眼法”。
这是作者站在世俗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对宝玉下的一个“判决”,目的是为了欲扬先抑,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宝玉形象的叛逆性与超前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从何而来?—— 判词的表面意思
这两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出场时,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概括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从字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差评”:
- “无能”:指他厌恶科举八股,拒绝走“仕途经济”的传统道路,在治国齐家方面毫无建树。
- “不肖”:指他叛逆封建礼教和家族期望,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合格”的继承人。
这是世俗社会(尤其是他父亲贾政所代表的阶级)对他的看法。
二、为何是“反笔”?—— 作者的真正意图
曹雪芹真正的态度,与词中所写完全相反。他正是通过这种“明贬暗褒”的手法,来歌颂贾宝玉的独特价值。
1.“无能”是对封建“能力”体系的叛逆
- 在当时的社会,“能”的标准是: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 贾宝玉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拒绝使用这种“能力”。他的能力体现在别处:
- 情感上的博爱与体贴:他是大观园中唯一的“暖男”,真心尊重、关爱、同情每一位女性,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 艺术与审美上的极高天赋:他为大观园景点题名、评诗论词,见解超凡脱俗,连贾政的清客们都暗自佩服。
- 哲学思辨能力:他思考生命、情感、死亡的终极问题(如“焚花散麝”之论),其思想深度远超常人。
- 所以,他的“无能”,是不屑于在污浊的名利场中展示所谓的能力,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反抗。
2.“不肖”是对封建“孝道”的超越
- 当时的“肖”(孝顺),要求子女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成为家族的附属品,延续家族的荣耀。
- 贾宝玉的“不肖”,在于他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和情感价值。他不愿意成为贾政那样古板的官僚,也不愿成为贾琏、贾珍那样庸俗的纨绔子弟。
- 他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是对这个封建家族最彻底的“不肖”,但同时也是对自我生命最彻底的“负责”。从现代视角看,这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觉醒。
三、结论:他是“另类”的天才,而非无能的蠢材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两句话,其实是一顶作者故意给他扣上的、来自整个旧时代的“帽子”。
- 对旧时代而言:他确实是“无能”和“不肖”的典型。因为他的一切价值都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
- 对作者和读者而言:他却是“有情第一”、“叛逆无双”的先行者。他的“无能”,恰恰照见了封建功名体系的腐朽;他的“不肖”,恰恰凸显了封建家族礼教的窒息。
曹雪芹写这两句词,表面上是嘲讽,内里却是极大的悲悯和赞扬。他是在说:“看啊,这个被全世界认为是废物和逆子的孩子,才是真正保全了赤子之心、看透了世间虚幻的人。”
因此,贾宝玉不是“天下无能第一”,而是“天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一”;他不是“古今不肖无双”,而是“古今追求精神自由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