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上海市交通电子行业协会与AspenCore联合主办、长三角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链联盟、上海汽车芯片产业联盟和上海浦东汽车电子创新与智能产业联盟共同协办的“2025中国国际汽车电子高峰论坛”在上海顺利举行。论坛同时得到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ATC 汽车技术平台等企业和机构的大力支持。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围绕 “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趋势性特征”展开辨析,系统梳理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市场格局、产业布局、创新能力、供应链体系、出口结构和政策导向六大方面的深刻转变,他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系统论证了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大国”向“竞争力强国”跃升,强调自主品牌已成为推动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指出,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整体趋势明确、动能强劲。
2025中国国际汽车电子高峰论坛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
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五个核心特征
一、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正在转换: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
1、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攀升,主导地位确立
长期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始终由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汽车价格调整、新车型上市节奏,还是品牌信誉与行业话语权,基本都由合资企业掌控,中国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度国际化汽车大市场。
市场低谷往往孕育着崛起契机。出乎全球汽车行业意料的是,中国自主品牌逆转被动局面的能量与速度,均远超预期。2022年,中国乘用车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9.9%;2023年攀升至56%;2024年突破60%;2025年1–8月更跃升至64%。
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按月,截止2025年8月)
面对这一市场巨变,我们完全可以明确提出: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成为这一高度国际化大市场主导者的元年。
2、由合资汽车占主导地位转变为中国汽车品牌占主导地位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有率变化情况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一两年内,中国汽车品牌将占据中国汽车市场70%的份额。我预测,最终中国汽车市场80%的份额将由中国汽车品牌获得,形成一个由中国汽车企业掌控的、充分竞争的国际化大市场。
中国汽车企业掌控这一市场后,将在巨大需求的推动下,迸发出更强劲的创新动力,培育出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需要说明的是,对中国汽车从大到强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判断,可能乐观预期较多,对不利因素的考量偏少。但我并无意粉饰中国汽车产业,只是透过市场重大变化洞察趋势,更不会回避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主导力量正在转换:中国车企替代跨国车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布局基本上由跨国公司主导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地图正在重构,呈现出“北弱南强、区域中心未定”的态势
三、中国汽车创新的主要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企业替代外资和合资汽车企业
创新TOP20企业内,14家自主企业与6家合资企业在创新投入上的表现差异(2020-2022年平均比值,以数值高者为100),来源:《2022年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报告》
1. 中国汽车企业研发投入超越外资和合资企业
根据2022年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报告数据,在创新20强中,自主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高于合资汽车企业,前者研发经费支出是后者的1.72倍。
2. 中国汽车企业研发强度高于外资和合资企业
根据2022年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在创新20强中,自主品牌研发经费强度(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额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额之比)是合资品牌的1.94倍。
3. 中国汽车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远超外资和合资企业
根据2022年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在创新20强中,自主品牌在研发人员投入上是合资品牌的3.4倍。
4.中国汽车企业新产品数量与品质超越外资和合资企业
从2024年国内上市的新车型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累计推出960款新车型(占64.3%),掌握了中国汽车新车市场的主动权。
2024年国内上市新车型自主/合资/外资统计
此外,在2024年的十佳评价活动中,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几乎占据了90%,品质超越外资和合资企业。
5、中国汽车企业创新重点突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外资和合资企业创新战略转变迟缓
2024年自主/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的专利数量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创新重点明确,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外资和合资企业创新战略转变缓慢,方向不够清晰。2024年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申请专利为合资企业的20倍,智能化领域申请专利为合资企业的17倍。
四、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主要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供应商大面积替代外资或合资供应商
1、新能源供应链:自主可控,优势显著
中国汽车供应商在新能源供应链上优势明显,自主可控能力强,外资或合资供应商处于辅助地位。
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TOP10(2024年)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供应商装机量 TOP8(2024年)
2、智能汽车供应链:多数领先,少数待破
中国汽车供应商在智能汽车供应链上,除芯片等少数产品存在 “卡脖子” 问题外,多数技术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座舱域控供应商装机量排名(2024年)
HUD 供应商装机量排名(2024年)
液晶仪表屏集成供应商装机量排名(2024年)
3、供应链服务能力:满足需求,实现超越
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相关的机构和服务能力,不仅能够满足产业需求,而且在基本面上已经超越了外资和合资企业。
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分布地图
首先,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已形成明显的集群式发展特征,构建起长三角、华南、华北、中部、西部和东北六大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地理相对集中,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生产与配套服务。政府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产业集群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随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汽车供应链关系正从传统垂直分层的“链式关系”向“网状共生”的新型关系演变。传统主机厂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控制权逐渐减弱,部分核心部件供应商在智能化环节的话语权增强。因此,车企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与生态合作伙伴开放协同,共同打造整车竞争力。
4、传统供应链:摆脱被动,走向全球
2019-2024年中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额(亿美元)
中国整车出口表现突出,但汽车国际化的核心应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出口。过去,中国汽车行业因缺乏发动机、变速器被欧美企业“卡脖子”,动力系统受制于人。如今,中国汽车供应商在传统汽车供应链上,已摆脱长期被外资和合资公司掌控的被动局面,不仅能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且开始出口走向全球。行业更应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混合动力系统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走出国门,装配于国外车企的整车之上。
五、中国汽车出口主要力量发生转换:中国汽车品牌替代外资和合资品牌
1、出口量: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主导
2024 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为 641 万辆,其中上汽、奇瑞、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 6 家自主品牌车企合计出口超过 428.89 万辆,占全国汽车出口量的 66.9%。
2024年部分车企出口量:
2、出口地域:中国品牌覆盖更广泛
中国汽车品牌
外资品牌
合资品牌
3、出口品类:中国品牌更丰富多元
中国汽车品牌
外资、合资品牌
4、产品转型:中国品牌加速升级,外资合资尚处准备阶段
中国汽车品牌
外资、合资品牌
5、技术含量:向高端化快速迈进
在核心技术应用上:
在整车制造工艺上:
在品牌形象定位上:
在配置功能上:
在市场反馈与价格区间上:
“上述五大趋势性转变,共同指向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核心逻辑。”李庆文强调,虽预判偏于乐观,但均基于市场数据与产业实践,且不回避发展中的问题。随着这些趋势的持续深化,中国汽车强国目标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