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一波波的汽车浪潮拍打着每一个人,在浪尖与波谷之间,有人咬牙转型,有人拆墙破界,有人远赴山海......
若把中国汽车行业比作一片浪潮汹涌的海,那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在浪尖与波谷间寻找航向的舵手。
当“新四化”的号角吹响,当AI的齿轮开始转动,当中国车企的版图向海外延伸,这片海的流向被逐渐改变——有人从熟悉的销售赛道转向品牌经营的新场域;有人在涂装车间的机器轰鸣声里,把触角伸到与涂装紧耦合的相邻工序;还有人从研发岗的“技术宅”,一步步走到海外事业部,在陌生的市场里读懂不同肤色用户的需求。
这些变化,不是遥远的行业新闻,而是林晚、王建军、陈曦们每天要面对的日常。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转型路上的困惑与坚持、妥协与突破。十年来,汽车行业的浪潮拍打着每一个人,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努力,最终都成了航行中最坚实的船桨。
傍晚六点,某整车厂品牌事业部的办公室还亮着几盏灯,林晚刚结束一场和经销商的视频会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年轻用户智能需求跟进”“新媒体内容方向”“精益运营机会点”的关键词。她揉了揉太阳穴,想起三年前集团要把“销售公司”更名为“品牌事业部”时的情景,那时她还没意识到,这个名字的改变,会彻底重塑她的工作轨迹。
“以前我总说自己是‘卖车的’,把车交出去,做好后续服务,就算完成任务了。现在得琢磨怎么让品牌立住,让每一笔销售都能真正为经营质量加分。”林晚笑着回忆,语气里带着几分对过往的怀念,也藏着对当下的清醒。“那时候行业还在增量市场,拼的是铺货速度,只要能把车卖出去,就是本事。现在存量市场下,‘销售’不再是唯一核心,‘品牌经营质量’成了新的指挥棒,KPI里多了‘盈利’这项硬指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除了销售和服务,她还要主动了解产品定义、研发流程。她报了线上课程,跟着研发部门的同事去车间看样车,“以前觉得研发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提前把用户的声音传递给研发,能减少很多后期的变更。”
去年夏天,为了了解年轻用户对车载智能系统的需求,她带着团队跑了十多个城市的4S店,蹲在展厅里和95后车主聊天,记录下他们“希望语音控制更精准”“想要自定义中控界面”的诉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反馈,最后被整理成厚厚一本报告,送到了研发部门,“后来新车上真的加了自定义界面功能,看到车主提车时惊喜的样子,才明白这种‘反哺’的意义——我们不再只是销售端,更是用户和产品之间的桥梁——这头连着用户的真实诉求,那头牵着产品的迭代方向。”
图源:摄图网
“转型不是‘做加法’,而是‘打破边界’,把原来不懂的变成懂的,把原来不会的变成会的。”这是她在转型里最深刻的感悟,而新媒体能力,就是她要打破的第一重边界。
以前推广靠投流、打广告,现在从公司高层到基层员工,都得学着做内容。经销商团队也跟着转变,有个五十多岁的经销商老板,原本连朋友圈都很少发,现在居然能自己剪vlog,“他说,‘不跟上不行啊,客户都在抖音上,我不找他们,他们就找别人了’,这话特别实在,也戳中了汽车人转型的核心——不是我们想变,是客户的习惯在变,市场在变。”
如果说新媒体是“对外的武器”,那精益运营就是“对内的内功”。林晚每年都会组织经销商做“增收节支”复盘,有个经销商团队发现,售后车间的零件摆放不合理,导致维修师傅找零件要多花十分钟,他们重新规划布局后,每天能多修一台车;还有的经销商通过优化试驾路线,让客户更直观地感受到车辆性能,试驾转化率提高了3%。“这些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经营质量自然就提上来了。”
AI工具的学习,则是她转型路上最“烧脑”也最惊喜的部分。“以前觉得AI离销售很远,直到我们用AI算法优化客户画像,才发现它能帮我们更精准地找到潜在客户。” 她曾觉得用AI写报告是“偷懒”,可看到AI两小时完成她两天的活儿,半小时输出南北市场差异化建议,她清醒地认识到,运用AI可以解放重复工作,让她有更多时间跟客户聊需求。
能力的升级挑战之外,转型中的“坎”还有很多。尽管有困惑和挑战,林晚却从未停下脚步。每次遇到难题,她都会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初心——“想让更多人用上好车”。现在,这份初心又多了一层含义:“想和行业一起,在转型里走出一条好路。”
对于想进入汽车行业的年轻人,她总愿意掏心窝子给建议:“首先要‘向下扎根’,不管是做技术、管理还是营销,先把一个领域做透,有一技之长才不怕被淘汰;然后要‘向外探索’,学车辆工程的可以补补心理学,学营销的可以懂点社会学,跨专业的知识能让你看得更远;最后一定要‘向阳而生’,现在大环境确实有压力,但心态很重要,积极一点,才能有动力去学习、去突破。”
夜色渐深,林晚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楼下的公司LOGO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她抬头望了望,想起白天和经销商聊起的明年规划,眼里又有了光。转型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但她知道,只要愿意破界、愿意生长,就一定能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下午四点,面漆烤房的计时器归零,排风口低沉运转,VOC监测屏上的数值逐步回落。王建军把防护口罩摘到胸前,沿着喷漆室—流平区—烤房—抛光修补的既定路线巡视一圈。作为涂装班的组长,他总习惯在收工的最后一刻,再看一眼角落的技能矩阵板——那块白板上,谁会什么、不会什么,岗位技能状况一目了然。
让他犯愁的是,不少同事在本域的某一门技能上练得很扎实,可相邻岗位仍是空白,更别提跨域了——焊装修模、总装装配、物流拉动补料、在线质检这些跟涂装紧耦合的环节,白板上还留着大片空白。
过去“把涂装一门活儿学精就不愁吃”的年代,靠的是稳定分工;可现在不一样了——生产节拍像上了弦,越赶越紧,订单波动也大,AI工具还涌进车间,就算单点本事再硬,也扛不住现实变得这么快。
他靠在冰凉的铁柱子上,望着远处的涂装装备,想起二十年前师傅拍着他肩膀说的那句“把涂装这门手艺学精,这辈子都饿不着”。他依旧认“学精”这个理,可心里也明明白白:只守着一门手艺远远不够了——得在“学精”的纵深底子上,加一条横向的跨域 “梁”,先把车间内的一岗多能做好,再慢慢往跨涂装、跨专业的学习与协同走。
新一轮能级提升的要求下来时,他心里门儿清:员工得握牢好几个岗位的技能,才称得上“能活下去”。为此,他带着同事们学喷涂、打磨、PVC涂胶,甚至分色图案制作……他的办公桌上摊着厚厚的几本笔记:喷涂工艺参数、色差判定要点,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注意事项。
图源:摄图网
这些年车间的变化,比他前二十年经历的都多。墙上的标语从“质量第一”到“降本增效”,如今落到更直指底线的“活下去”——它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原来五个人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就得扛下来;以前需要人工统计的生产报表,现在AI系统半小时就能生成,还能自动标出异常数据;10个人的科室缩成3个,总有人在说“又有哪个车间在减人”。
这些变化逼着每个人更新位置感:不能再只当“某个岗位的人”,得是“整条价值链上能扛活的人”。
王建军不愿多想,却不得不想——这几年车间为环保已投入3.4亿元改造,如今还要追加5000万元;能耗逐年攀升,制造成本随之水涨船高。若行业推进集中化生产,把多家企业的高能耗、高投入工序整合共享以摊薄成本,涂装的人力需求势必快速下滑,首当其冲的会是谁?自己干了一辈子涂装,真到岗位收缩那天,又能去哪呢?
更让人不安的是AI的声音:目前AI 已经能写方案、做分析,其生成的报告往往比他忙上几天做的更规范......这时候他才猛然醒过来:经验仍然重要,但必须升级为‘具备跨领域理解的判断力、跨部门协同力与落地执行力’的复合能力;否则旧经验就像未接入系统的老工装——又重,又无处安放。
他心里亮堂,让大家掌握更多的技能,不是折腾大家“多干活”,而是换一种活法。顺序得对,一步都不能乱:先把涂装本域的一岗多能做扎实,再把触角伸到与涂装紧耦合的相邻工序,最后补齐跨专业的关键通识。把这条“纵深+横向”的能力梯子搭起来,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尽快适应新要求、新分工:学会与AI协同,能用数据说话,靠协同落地,让岗位价值始终在线,不被边缘化、不被淘汰,这才是真正的“活下去”。
想到这里,他把视线收回白板。过去的稳定分工,撑起了“学精一门”的黄金年代;可现在,现实早重新定了规矩:产量起伏更快、组织趋向瘦身,AI把报表、警告与建议推到每个人面前。
标语从“质量第一”到“降本增效”,再到直白的“我们要活下去”,说到底就一件事——得把自己从“岗位上的一个点”,变成“价值链上的一个节点”。只有本域学精、相邻能接、跨领域会协同,他和班组才能攥住主动权,企业也才能好好走下去。
周五下午的视频会议里,陈曦对着屏幕那头的海外团队,镜头里的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说话时眼神专注——这是她转入海外事业部的第三个月,每天要处理的不仅是技术参数,还有不同国家的市场差异、文化习惯,甚至是当地政策的细微变动。
会议间隙,她端起桌上的温水喝了一口,目光落在电脑旁那张泛黄的照片上:2011年刚入职时,她穿着灰色工服,站在发动机仿真计算系统前,脸上带着刚毕业的青涩。那时候她还不知道,未来十几年里,汽车行业的浪潮会带着她一次次离开熟悉的领域,在不确定里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硕士毕业那年,学机械设计的她一头扎进研发岗,负责仿真计算系统。那时候的日子很踏实,每天对着数据、图纸,看着自己参与的系统一点点完善,心里满是成就感。
这种踏实感在2016年被打破了。那年公司大调整,动力部门整合,有人调侃进气、排气系统迟早要被淘汰,陈曦心里也犯过嘀咕——她负责的系统虽能兼容发动机和电机,但行业的风向变得太快,谁也说不准未来会怎样。就在这时,领导找她谈话,问她愿不愿意试试技术管理岗。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只会做技术,怎么管团队啊?做好自己的活儿是‘点’,管团队是‘面’,要顾着进度、绩效,还要留意每个人的状态,比做技术难多了。”可是她也想看看自己除了搞技术,还能不能做更多事。
她频频去找领导请教,领导跟她说“管理不是盯着指标,是盯着人”,这句话她记了很多年。经过几年的成长,她学会观察团队成员的优势,把擅长细节的人安排做参数核对,把有创意的人调去做方案优化,慢慢的,团队的效率提上来了,她也终于找到了做管理的节奏。
图源:摄图网
刚摸到管理的门道,新的挑战又来了。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轻量化成为行业趋势,陈曦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她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机械设计,对电子控制、智能驾驶一窍不通,可做技术管理,必须得懂这些新领域。“那段时间像是重新上了一次大学,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就坐在书桌前看资料、听课程,经常学到后半夜。”
最辛苦的是转型的头两年,为了赶项目进度,她白天处理管理事务,晚上啃专业书籍,有时候盯着屏幕久了,腰就开始疼。有次加班到凌晨,她站起来时突然直不起腰,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腰椎间盘突出,让她多休息。可那时候项目正到关键期,她贴了膏药,又回到了电脑前。“现在想想挺傻的,但当时就觉得不能掉链子,一旦停下来,可能就跟不上行业的脚步了。”
成长为能统筹多领域的技术管理者后,公司的又一次调整,让她走进了海外事业部——这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她把过往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嫁接到海外市场的属地化需求里。“以前做技术是‘按标准来’,现在做海外是‘按市场来’,得把自己当成当地的用户,才能明白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现在的陈曦,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她的书桌里放着一本《海外汽车市场调研》,上面画满了批注;手机里关注了十几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公众号,每天通勤时都会刷一刷最新动态。“AI浪潮来了,很多人担心被替代,但我觉得,AI能帮我们提高效率,却替代不了人对需求的洞察,替代不了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她也有坚持的底气:十几年积累没白费,技术虽变,系统原理、解题逻辑仍相通——比如机械设计时的“追根究底”,如今做海外需求分析能用;管理时的“换位思考”,和当地伙伴沟通也管用。这些“一通百通”的能力是她的“定心丸”,她相信,只要培养应变与学习能力,安下心做事、主动解决问题,再变的行业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傍晚时分,视频会议结束,陈曦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楼下的马路上,各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来来往往,她想起自己刚入职时,马路上还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十几年的时间,行业变了,岗位变了,她的角色也变了,但那份对汽车行业的热爱,却从来没变过。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林晚、王建军、陈曦的故事里,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面对变化时的犹豫,突破自我时的挣扎,还有咬牙坚持后的坚定。这些细碎的情绪,藏在我们每个人面对变化的日常里,平凡,却真实。
没有谁的转型是容易的,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动起来” 就是最好的应对。新四化的风、AI的齿轮、出海的航向,汽车行业的浪潮还会继续向前。时代的浪潮再大,最终撑起我们的,还是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主动突破的尝试,以及从未放弃的自己。
往后的日子,愿我们都能,在变化里不慌,在挑战里不怯,带着韧性,一步一步往前走——毕竟,每一个认真生活、努力向前的人,都值得被时代温柔以待。
注:本文林晚、王建军、陈曦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