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日本媒体放出话来,说中国就算再给50年时间,也拼不出他们那样的发动机水平。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搁在当时的中国汽车起步阶段,确实戳中了痛点。毕竟,日本从上世纪中期就埋头钻研发动机技术,二战后在美国援助下,丰田、本田、日产这些企业快速崛起,发动机热效率稳稳爬到35%以上,精密加工公差控制在微米级,专利堆积上万件。
他们的零件表面粗糙度能压到0.1微米,供应链全球布局,从材料冶炼到装配,每一步都咬合得天衣无缝。
中国汽车工业的路,走得磕磕绊绊。新中国成立时,重工业几乎是白纸一张,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这是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三年时间,厂房从荒地建起,苏联专家帮忙提供基础图纸。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CA-10卡车下线,结束了不能造车的尴尬历史。那时候的发动机是仿制苏联老款,功率低,噪音大,跑高速容易过热,主要用来拉货当生产工具。
七八十年代,汽车产量勉强过10万辆,发动机技术停留在“能跑就行”的阶段,故障率高,油耗大,司机们得随时备工具修。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私家车需求爆棚,技术短板就露出来了。老式大发动机塞不进轿车,排放超标,动力弱。国家开始拉外资,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启动,桑塔纳成为第一款进口组装轿车。
外资企业像大众、马自达、日产、本田、福特、铃木陆续进来,市场大门敞开,他们却防得死死的,只给零部件组装,不放核心技术。
谈判桌上,中方占股一半,分红稳赚,但学不到精髓。
工程师们只能私下拆解进口发动机,测尺寸、析材料,拆了上万台,可复制出来总差口气,精度跟不上,热效率低。
九十年代末,三菱日子不好过,竞争不过丰田本田,把淘汰的4G系列发动机卖给中国。比亚迪、长城、奇瑞这些企业买来用上,付了大笔专利费。
这成了转折点,2000年后,中国车企从逆向测绘转向正向设计。
奇瑞最早发力,2004年就开始自主研发,ACTECO系列发动机多次上榜中国心十佳。
长安蓝鲸系列也跟上,2018年推出,采用350Bar高压直喷,热效率达40%。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带回模块化技术,雷神系列热效率爬到38%以上。
比亚迪的骁云发动机是典型例子。2020年推出DM-i超级混动时,1.5L骁云热效率就达43%,创全球量产汽油机纪录。阿特金森循环加15.5:1高压缩比,油耗低到百公里3.8升,零百加速7.3秒。2024年3月,新一代骁云1.5L热效率破46.03%,刷新中国纪录。
奇瑞鲲鹏2.0T,2023年热效率44.5%,最大功率197kW,扭矩400N·m,油耗8L/百公里,搭载在Tiggo 8上,销量稳升。长安蓝鲸NE 1.5T,2024年测试5500转连续跑259小时,耐久性强,保修达十年百万公里,甚至终身质保。长城4N20系列,热效率38.3%,稳定可靠。
这些国产发动机不再是陪跑。
过去,日本丰田D-4S双喷射,油气混合均匀,排放低,本田VTEC可变气门切换平顺,日产VQ V6平衡好。但现在对比,中国在热效率上已局部领先。本田1.5T只有38%,丰田机油乳化问题拖到现在,日产2.0L自吸多年没大变。
2024年数据,中国发动机产量全球第一,专利申请激增,缸内直喷、可变压缩比这些技术迭代快。日本优势在精密链条和积累,机床从九州岛厂出,纳米涂层耐腐蚀强,寿命超30万公里。
可中国速度更快,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DM5.0混动热效率46%,油耗2.9升,长安CS75 PLUS用500Bar超高压直喷,燃烧效率更高。
中国发动机从跟跑到领跑,靠的是实打实的投入。
2025年8月,奇瑞出口114万辆冠军,比亚迪涨幅大,长安超额完成。过去拆解百台难仿的日子,换来今天专利壁垒破,供应链稳。
那些日本企业,高层曾直言50年难超,可事实摆这儿,中国车走向世界,东南亚欧洲建厂。豪言壮语归壮语,实力说话才硬气,日本的底气还在,但中国已不落下风。
参考资料
48% 热效率行业领先,奇瑞鲲鹏天擎发动机点火成功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