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车厘子
来源:今日头条懂车帝-车厘子
导语
每年“下饺子”的新车潮里,多少有些车的设计是大众“理解不了”,但今年以来特别多,而且风格张扬,可以贴上“另类新物种”的标签。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车的审美,其实很普世价值的,要中庸,要耐看。比如行政轿车就要优雅大气,中大型SUV就要高头大马,而且一辆车开三五年,四平八稳的“顺眼”,最大公约数远比惊艳好,不能像时装一样,今天看不错,但明天风潮一过,就过气了。而厂家呢,自然比消费者深谙此道。
但正如电动时代,把大马力和零百加速“冲刷”到不值钱一样,燃油时代那套普世的审美已开始松动,开头提到的“另类新物种”,可归结于“智能和新能源”快速迭代,传统设计理念的扩边,技术的下放,以往只能出现在法拉利、兰博基尼的造型,买菜车也敢用。
再者,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Z时代们,正成长为买车主力军,车企希望用年轻化的尝试,征服越来越多元化,“挑剔”的审美疲劳消费者。
所以,那些不取悦所有人,小众而又个性的车,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边刷新着看官的眼球,一边给车企调性“长脸”:你看,我的原创设计,BBA都自愧不如。
1、大厂们的“离经叛道”
正如何小鹏说的要让每个第一眼看到P7的人发出“哇”的一声,他也会说P7不是取悦所有人的车。先锋的A面自然是“挑受众”的,但成功之后,B面对车企的裨益也是巨大的,小鹏想要从今往后立住“颜值”的标签,试问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最近慕尼黑车展上,前脚新世代宝马iX3、全新奔驰纯电GLC一亮相,后者奥迪Concept C发布官图,网上各种表情包、戏谑文字纷沓而至,吐槽的点很大程度是,一夜之间,为什么连熟悉的BBA,都“理解不了”呢?
初看新世代宝马iX3,最大感觉是宝马标志性的“鼻孔”,双肾格栅竟变这副又窄又小的模样,相反奔驰纯电GLC则把标志性的元素演绎到淋漓尽致,942颗可交互光点的发光格栅,从低调土豪化身高调土豪。
不过心理建设之后再看第二眼实车生图,这样的设计也并非一无是处,宝马的“小双肾”其实从1960年代就有了,现在把镀铬装饰条换成灯组,启动和熄灭时有灯语,未来感和高级感都自成一格。
打破规则的原创,不求稳但求变的设计要让市场认同,并持续埋单是很难的。为什么BBA甘愿冒险,都要先锋,要“离经叛道”呢?
跟自己过去失败的电车讲再见,与自己的油车做鲜明区隔,把话语权“拿到手上”才是深层表达。
比如宝马把“新世代”定语,“窄双肾”元素都加到iX3上了,要知道在宝马史上仅在1500出现过,当时宝马销量低落,差点被奔驰收购,是1500的出现救了宝马,开创了3系的辉煌。
祖上富有过,现在家底丰厚,不缺钱、不缺资源、也有一大把故事可讲,由此可见全新iX3背负了宝马多大的期望。
BBA的“复古且未来”,也是一种审美自信,告诉消费者,跟造车晚辈比起来,我有实力做出让人惊艳的设计,姜还是老的辣。
况且,站在笔者的角度,非常认可这种的设计思潮,尤其是一线大厂们,原创在他们身上不只“好不好看”的问题,而且使命般的存在;
来到BBA这段位的大厂,他们新一代的新能源量产车,集体采用先锋的突破设计,必定引导行业重拾对原创设计的关注。
2、你要另类还是要“审美趋同”?
在高速迭代的新能源赛道,汽车设计最终会不会如手机那样,走向数码产品的同质化?所以花大力气做造型没有用?如果这一观点成为车企的“默认共识”后,之后的新车,原创的“丑”不是最糟糕,“抄”的同质化才会毁了我们的审美。
记得有位汽车设计大咖,曾被问到国内新能源车设计陷入同质化问题时,他抛出了“审美趋同”这词,他说这里有车企的锅,新的设计是有教育市场和试错成本的,当下竞争太残酷,十几亿投入去原创设计分分钟回不到本,有多少个车企愿冒险尝试呢?
另一个是新能源时代消费者的口味变得差不多,大家公认、爆火的车就那么几台,车企必须迅速跟进,设计师自我的发挥,可能在草图阶段就被“毙了”。
作为圈内人,完全能理解这位设计师的无奈,并非是设计的力有不逮,是客观因素束缚了手脚。
从之前的方盒子,到今年“xxx揽胜”“xxx库里南”,尤其是Logo一盖,看着各种眯眯眼大灯,细长的贯穿灯带,封闭或半封闭的下包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时,你能认出谁是谁呢?
内饰更加烂大街,特斯拉简陋的风格被吐槽多少年,中控屏+怀挡+无线充电就被被“致敬”了多少年。
外观设计不是消费者决策买车时,占比最重的一个板块么?好的设计为什么都“心有灵犀”?比“像素级”的“致敬”稍微好些是汇百家之所成的“神似”,比如小米SU7、小米YU7就相当高明,你能找到各种似曾相识的元素,但放在一起,不也挺和谐的么?不也卖爆了么?
当然,小米的卖爆不可复制,雷军个人魅力加了不少分,而且“存在既合理”,再看看网上的评论,情绪价值拉满比的好评,远比“借鉴”质疑占据主流位置。可见,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审美和认知,包容了很多,更集中在体验和配置上,外观我觉得有个性,漂亮就好。
一流的设计创造审美,二流的设计追赶审美,三流的设计搬运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