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 Eclipse最近犯了难:公司的中国品牌新能源皮卡坏了,找官方维修,最近的网点竟在百公里外,配件还得等上好几天。
不少人吐槽车企故意不开放第三方维修,就是想攥着售后赚钱。
可真就这么简单吗?
要是第三方修坏电池出了事故,责任该算谁?国内还有汽修博主修新能源车被车企起诉。
车企不开放第三方,难不成除了赚钱,还有别的隐情?咱们接着往下扒。
中国车企在澳洲陷维修垄断指控这事,网上吵得挺热闹,但越吵越觉得有几个点值得琢磨 , 不是非黑即白,倒像是站在岔路口,得把每个方向的顾虑都捋清楚。
或许有人会说:“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不就是为了赚售后的钱?三电系统、软件升级占了 40% 以上的售后毛利,开放了不就断了财路?”
这话确实戳中了一部分事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摆在那,新能源 4S 店售后毛利 54%,比新车和金融加起来还高,商业利益肯定是重要考量。
但换个角度想,车企的顾虑真就只有赚钱吗?比如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卢鼎亮提到的安全风险 , 要是第三方维修时操作不当,电池出了问题炸了,责任算谁的?是车主没找官方,还是维修厂技术不行,抑或是车企没给够数据?
之前国内有汽修博主修新能源车被起诉,不光是车企护着售后,可能也怕万一修出事故,自己要背锅。所以这事不能只骂车企 “贪财”,得看到他们背后的责任焦虑。
又有人会质疑:“澳洲有 MVIS 制度,要求公开维修数据,国内也有 2015 年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照着做不就行了?怎么还会有垄断?”
这话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里藏着坑。
比如澳洲要求车型上市首日就把数据传到 AASRA 网站,还得提供按日、按月的订阅选项,国内虽然也有规定,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不一样 , 电池数据、软件标定都是车企的核心技术,真全公开了,会不会被竞争对手抄了底?
而且国内至今没有新能源车企因违反规定被罚,不是车企故意违规,可能是政策执行上还没跟上新能源的发展速度,比如怎么界定 “无差别公开”?
数据公开到什么程度才算不设壁垒?这些细节没明确,车企自然会小心翼翼,不敢随便开放。
还有人觉得:“中国车企在海外出问题,就是因为‘走出去’太急了,只想着卖车,没做好本地化服务,活该被指控!” 这话有点太绝对了。
Eclipse 说希望中国品牌别像在越南摩托车市场那样铩羽而归,其实能看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车企是有期待的。
而且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也提到,全球顶尖车企几乎都有过类似被罚经历,欧美现在正掀起反垄断监管浪潮,就算是我国车企,也难免踩坑,2024 年本田不就因为没提供灵活订阅选项被罚了吗?
中国车企第一次大规模面对海外复杂的法规环境,难免会有适应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 “没做好本地化”,更该看他们后续的应对,比如有车企已经在和澳洲机构沟通,这就是在调整和改进。
再往深了想,还有人会问:“开放第三方维修真的对消费者好吗?万一第三方技术不行,修坏了车更麻烦,还不如官方维修靠谱!”
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
广东那位维修工程师说,新能源维修学徒培训一个月就能上岗,而燃油车要五八年才能成技师,第三方维修厂的技术水平确实参差不齐。
但反过来,官方维修也有问题,Eclipse 公司的车要去百公里外修,配件还得等,便利性太差。
而且官方维修成本高,保险费用也跟着涨,消费者反而承担了更高的使用成本。
所以关键不是 “要不要开放”,而是 “怎么开放”,比如建立第三方维修商的技术认证体系,让合格的维修厂能拿到数据。
再比如推出维修责任保险,万一出了问题有明确的赔付机制。这样既保障了安全,又给了消费者选择权,才是真的对消费者好。
其实新能源车 “维修权” 之争,本质上是平衡的艺术,车企要保住核心技术和合理利润,消费者要便利和低价,监管机构要维护市场公平,第三方维修商要生存空间。
没有谁是绝对的对或错,关键是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中国车企在澳洲遇到的问题,更像是一次提醒:“走出去” 不只是产品出海,更是服务体系、合规理念的出海。
国内的维修市场也不是要 “打破垄断” 这么简单,而是要在安全和开放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路。想明白这些,才能真正看懂这场 “维修权” 之争背后的行业困境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