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麻建宇】
“如果能穿越回去,我先搞增程赚点钱也挺好”,一个多月以前,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如果一个月以后,甚至过一段时间,李斌的话会不会变成:‘我就说不能做增程吧,怎么样,我这预判!’
据乘联分会最近发布的数据,8月纯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批发销量81.5万辆,增幅高达38.5%,份额来到63.6%。而曾经被视为续航焦虑“救星”的增程,一度壮大至“增程神教”的增程,8月批发销量9.9万辆,同比下降9.5%。
今年7月,增程车型的市场销量也下降了11.4%,在此背景下,增程市场份额在8月急剧下滑至7.7%。似乎就这么短短一段时间,增程不香了。值得关注的是,车企对增程车型的推出节奏并未放缓,新一代智己LS6首推增程版,小鹏G7也公布了部分产品信息。
在车企频繁推出增程车型的背景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财圈社&道哥说车》编辑表示,增程应该还有机会涨起来。早期饱受争议的增程,在多数车企都不看好的背景下,成为新能源救星,车企们看好后,增程又跌下神坛。
这个从始至终都在争议中的技术,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究竟将如何呢?
份额下跌,车企的后悔药白吃了?
增程份额的下跌令人始料未及,这个曾经带火理想、带飞零跑,让更多车企在新能源业务上取得高速增长的技术路线,没想到也有日薄西山的一天。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5年开始,增程车型的增速不断放缓,直到增速为负。相反,纯电车型则迎来了李斌口中的“拐点”。从前8月累计增速来看,纯电和增程分别同比增长32.2%、10.3%,增程甚至没有跑赢新能源汽车增速大盘(25.8%)。
而一年以前,纯电和增程的车型增速分别为22.6%、78.7%。数据上看,这堪称巨大的落差。而坚持纯电技术的李斌,也在近期有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观点:2025年是用户从纯电技术带来的体验收益,大于因为加电不便带来体验损失的拐点,“增程插混销量都很好,这些过渡技术在特定时刻有存在的意义,蔚来没有否认过这点,但行业都知道纯电肯定是最后的答案”。
李斌是不是一开始就是穿越的?要知道全行业来看,不具备且不会去做增程车型的似乎也只剩下蔚来、长城了。值得一提的是,李斌虽然表态穿越回去的话会考虑做增程,但很多车企都在过去增程高增速的背景下,吃下了后悔药。
比如,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当年对客户的里程焦虑把握不够精准,错失增程插混机遇",目前,广汽旗下已经有昊铂HL增程版,埃安甚至广汽丰田等都有增程计划。再比如,曾经坚定纯电技术路线的小鹏汽车,也在去年突然“反水”,创始人何小鹏一句“再做一辆普通的增程车已经没有意义”,小鹏也决定纯电、增程双线发展。
只是,这后悔药的咽下去了,增程却垮掉了。车企们的后悔药算是白吃了吗?或许未必。
院士称插电式在向增程进化 增程是否还有未来?
在讨论“车企们是否白吃了后悔药”的问题之前,增程技术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早期,增程被视为“脱裤子放屁”的技术,并因此在行业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口水战。
不过,《财圈社&道哥说车》编辑在2025年9月11日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也很震撼的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发布了一篇以“增程式是2030年碳达峰作贡献的主力汽车”为题的演讲。
演讲中,杨裕生提到,插电式在向增程式进化。杨裕生认为,如果省掉内燃机驱动的构件功能,就变成一个增程器,所以就进化为增程式了,这样简化结构,重量减轻,更加节能,这就是技术进步,增程式正在融合插电式。而这类观点,在行业此前十分少见,甚至是对“增程技术门槛更低”的反驳。
针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杨裕生则表示,到2027年增程式+插电式将占到30%,纯电动+微型又占1/3,燃油车+混合动力又占1/3,到2030年,这个比例增程式插电式更要提高,其他的要相应的减少。也就是说,增程是否是过渡性技术仍然具有争议。至于连续下滑的市场份额是否有机会回升呢?
2025年增程车型增速不断放缓的大背景是纯电技术路线的快速突破(包括补能、续航),与此同时,碳酸锂等电池材料的价格下降也给纯电车型带来了更高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增程的技术也在进步,并且朝着大电池+长续航的方向发展。比如全新智己LS6增程版本,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450公里,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1500公里。
此外,在车企们不断放出新的增程车型的背景下,很难相信份额没有回升的可能。更何况,“两种选择”对于用户来说,远比“一种选择”更加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