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14日,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隆重召开。
在9月12日数智化生态专场中,一场关于“汽车行业AI大模型应用实践与趋势”的讨论正热烈展开。来自车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汽车产业在AI技术发展下的探索与实践。
• 汽车正从功能机迈向“有温度的智能体”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副院长陈涛在《场景牵引 模型筑基 数据驱动 打造汽车具身智能新形态》的演讲中指出,AI不应仅是功能叠加,而应让汽车成为“有功能的工具,有温度的陪伴”。
东风汽车去年首次系统阐述了这一理念,并于2025年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实施了“1+2+6+X”人工智能企业战略。陈涛介绍,该战略通过用户端和企业端双向发力,在六大领域开展专项行动。
企业应围绕场景、模型、数据三个核心领域,打造汽车具身智能体。一是场景牵引,以用户场景需求为核心,重构有温度的出行体验;二是模型筑基,以大模型为核心,夯实AI能力底座;三是数据驱动,以高质量数据集为支撑,激活AI应用价值。
在用户端,东风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时捕捉驾驶员生理和情绪状态,自动调节车内环境,包括空调、香氛、灯光、音乐等,甚至改变车机交互语气,实现“共情式”出行体验。
在企业端,东风以大模型为基,构建企业级AI能力体系,并应用于研发、制造、供应链和服务全链条。陈涛特别提到,今年3月东风开源了120万组端到端辅助驾驶数据集,已有20多家企业和高校申请使用。
“未来汽车具身智能体不再是硬件和算法的叠加,而是深度融合AI决策能力,实现从感知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的生命体。”陈涛强调,实现这一形态需达到三大指标:超99%的场景理解准确率、30毫秒内的安全响应速度以及零抱怨的交互体验。
• 机器人与AI视觉重塑汽车生产流程
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而汽车制造业正是自动化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阿童木机器人合伙人、CMO施凤财在分享中指出,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占全球一半,市场规模达到日、美、韩、德四大制造强国总和的两倍。
在汽车制造环节,机器人的应用已实现高度渗透。施凤财表示,在整车四大工艺中,冲压、焊接和涂装的自动化率均超过90%,仅有总装环节仍较多依赖人工。不过,随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这一现状正在改变。
他以赛力斯工厂为例,指出其自动化水平已超过上海特斯拉工厂,尤其在冲压、焊接和涂装环节基本实现全自动化操作。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流程中体现为控制系统与MES系统的数据打通,以及“AI+3D视觉”技术在质检、搬运和焊接环节的全面应用。
在动力电池产线中,AI与机器人的融合程度甚至超过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产线。施凤财强调,“AI+3D视觉”系统为机器人装上了“智能眼睛”,能够实现瑕疵检测、点云特征分析、螺丝孔识别等高精度任务。
• 风险与治理:AI安全成为产业健康发展前提
随着AI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入应用,相关风险也引起行业高度重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秦孔建指出,汽车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重点聚焦驾驶自动化、智能座舱、智能制造领域,推动实现汽车产品性能、用户体验以及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凸显AI技术的乘数效应。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应用不仅限于单一环节,应用贯穿“感知-决策-执行-反馈”全过程,并通过车云数据闭环持续更新迭代。
他在演讲中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分为系统内生性风险和应用衍生风险两类。前者包括算法黑箱、数据安全、鲁棒性等问题;后者涉及决策偏差、责任归属、内容失控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秦孔建指出,汽车作为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风险远高于消费电子领域,且单一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风险防控。
在治理方面,他介绍了国际上的三种模式:美国以“赢得竞赛”为核心,通过监管松绑加速创新;欧洲早期严格监管,现在逐步调整避免阻碍技术发展;中国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从顶层设计、法律制度和部门规章三个层面完善治理体系。
2023年以来,中国加快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政策布局,在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秦孔建透露,针对车用AI驾驶自动化产品,未来将开展技术参数统一备案工作,出台安全管理细则和技术研发能力指南。
他最后强调,管理措施的实施需依托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通用人工智能标委会与汽标委已组建车用人工智能标准工作组,正在构建覆盖基础要素、产品应用及安全规范的标准体系。
最后,会议发布了数智化生态智库共识:一是强化数据驱动,构建全链条协同新范式。以整车埋点等数据为代表形成“数智驱动”核心,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数据全环节安全流通与价值释放,构建跨企业、跨行业的协同生态,助力产业从制造向服务、从封闭向开放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重构价值链核心环节。积极发展AI共性技术与垂类大模型,深化AI在动力行业典型场景的实践,推动技术从“单点应用”走向“系统融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供应链、服务全链条智能化跃升。
三是构建安全可信、合规可控的数据基础设施,共创协同发展新生态。推进以“平台+规则+场景”为支撑的汽车产业数据空间建设,完善数据合规流通机制,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软件安全治理,构建开放协同、良性发展的产业环境,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智能制造到产品创新,从技术突破到治理完善,AI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汽车产业的面貌。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行业协同的日益深化,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AI驱动的新形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