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最近应该睡不好觉。
不是因为新车发布会的PPT还没做完,也不是因为又要去哪个发布会站台。而是因为一个让所有蔚来人都头疼的数字:每天亏损6000万。
按照蔚来上半年117亿的净亏损计算,这家曾经被誉为“中国特斯拉”的公司,现在每分钟都在烧掉4万多块钱。你上个厕所的功夫,蔚来就亏了20万。
数字是残酷的。
蔚来上半年交付11.42万辆车,净亏损117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10.25万元。
这个数据一出来,整个汽车圈都炸了。要知道,一辆蔚来ES6的起售价也就35万左右,卖一辆亏10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蔚来每卖出一辆车,就要倒贴将近三分之一的车价。
更要命的是,这还是在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蔚来只交付了5.46万辆车时,每辆车的亏损是19.8万元。虽然单车亏损在收窄,但总亏损额却在扩大。
说白了,蔚来现在就像一个越卖越亏的生意,规模越大,窟窿越大。
作为蔚来的掌舵人,李斌现在面临的压力可以用“三座大山”来形容。
第一座山:竞争对手已经盈利了
理想汽车已经连续11个季度盈利,上半年净利润17.44亿元;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上半年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就连后来居上的零跑,都实现了0.3亿元的净利润。
“昔日的难兄难弟已经分道扬镳”,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新势力格局再合适不过。
第二座山:传统车企的反击
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155.11亿元,稳坐新能源老大的位置;吉利汽车净利润66.57亿元,实现翻倍增长。连这些传统车企都在新能源赛道上赚得盆满钵满,蔚来的处境就更加尴尬了。
第三座山:资本市场的质疑
投资人不是慈善家,他们要的是回报。蔚来从2018年上市到现在,累计亏损已经超过800亿元。这个数字足够买下好几家传统车企了。
很多人好奇,蔚来的钱到底烧到哪里去了?
研发投入是大头。蔚来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换电站建设上的投入确实不小。截至目前,蔚来已经建成超过2000座换电站,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动辄几十亿。
营销费用也不少。从各种发布会到品牌推广,从NIO House到用户运营,蔚来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一直很大手笔。
最关键的是规模效应还没起来。汽车制造是个规模经济,只有达到一定的产销量,才能摊薄固定成本。蔚来现在的年销量还在10万辆级别,距离盈亏平衡点还有不小差距。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斌也不是坐以待毙。
产品矩阵在扩张。乐道L90的推出,标志着蔚来开始向更大众化的市场进军。毕竟,光靠高端市场是养不活一家车企的。
成本控制在加强。从财报可以看出,蔚来的单车亏损确实在收窄,这说明成本控制措施开始见效。
技术护城河在加深。换电技术、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系统,这些都是蔚来的核心竞争力。
但问题是,这些“救命稻草”能不能在蔚来的钱烧完之前发挥作用?
最残酷的现实是,留给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李斌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力争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但从目前的亏损速度来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按照每天6000万的亏损速度,蔚来一年要烧掉200多亿。即使账上有足够的现金,投资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更要命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小米汽车来了,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火了,就连苹果都曾经想要造车。蔚来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车企的竞争,还有科技巨头的降维打击。
说到底,李斌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快速实现盈利,证明蔚来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这需要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大幅提升销量和降低成本。
要么找到新的资金来源,为转型争取更多时间。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上升。
从某种程度上说,蔚来现在就像一个在钢丝上行走的杂技演员,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深渊。
每天亏损60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的缩影。
李斌曾经说过,“蔚来要做一家用户企业”。但在商业世界里,再好的用户体验也需要健康的财务数据来支撑。
现在的问题不是蔚来能不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而是它能不能活到成为伟大公司的那一天。
时间,正在成为李斌最稀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