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一身工装,穿梭于轰鸣的焊接设备间,他是长安汽车两江工厂焊接一车间的设备主管,张子龙。十三年,他以热爱为焰,以担当为锤,在民族汽车工业的熔炉中,将一颗赤子之心千锤百炼,锻造成生产线上最坚实的“硬脊梁”;十三年,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智造先锋,用钢铁与火花写就一部奋斗的长卷,刻下了属于长安工匠的时代印记。
初入长安:千磨万砺始成钢
2012年的初秋,25岁的河北青年张子龙攥紧那张河北保定到重庆的单程车票,1760公里的铁轨,载着他对民族汽车工业的赤诚奔赴而来。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这份炽热会在长安的焊接车间里,熔铸成一段跨越十三载的坚守传奇。
初入长安,轰鸣的焊接车间像一座陌生的钢铁丛林。电机专业毕业的他,面对飞溅的焊花、复杂的线路与闪烁的控制面板,竟有些手足无措。但骨子里的韧劲让他不肯退缩:生产间隙,总能看到他追着老师傅请教的身影,工作服口袋里永远揣着张带油污的图纸;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设备参数,字迹被汗水洇开又晾干;深夜的员工宿舍,他蜷缩在床头研究PLC编程,台灯的光晕里,是他逐字啃下的专业术语。
从最初对着设备图纸犯怵,到能熟练拆解线路;从只会基础机电维修,到精通PLC、NC编程,再到如今探索AI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他的成长轨迹,恰似长安汽车从“金牛星”到高端阿维塔的进阶之路,每一步都印着对汽车制造的热爱,对设备管理的执着。
攻坚破局:勇向险处砺锋芒
热爱,从不是轻浅的告白,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2024年春节的技改,堪称一场“硬仗”。5大技改项目、500多项检修作业、1.1万人次参与,“体量大、范围广、集中度高”的标签,让它成为长安汽车技改史上的新纪录。
“这是车间转型升级的‘娄山关’‘腊子口’。”张子龙攥着方案对团队说,眼里的光比焊花更亮,“事虽难行则将至,没有迈不过的关、跨不过的坎,担当奋斗才是长安人的底色!”
柔性一线阿维塔06项目的“生死劫”——面临NC系统首次批量应用,设备安装后第三天便因信号交互异常“罢工”,量产车型恢复与新品导入全被卡壳。春节技改期间,张子龙主动牵头联动公司、工厂相关部门,连续三天深扎在现场。
会议室里,他对着系统逻辑图圈圈画画,声音因沙哑而低沉;设备旁,他蹲在地上调试信号,指尖被工具磨出红痕。当第37次测试成功,监控屏上跳动的绿色波形如胜利的旗帜——他们重构了NC定位系统底层逻辑,抢回28天工期,更实现了进口系统的本土化再造,锻造出“长安制造新范式”。
智造先锋:敢破壁垒创标杆
硝烟未散,新的挑战已至。阿维塔06新品导入时,焊接机器人六轴内部机械结构突然损坏。当众人犹豫“能不能自主修”,张子龙已带着团队扎进数据堆——这是他对长安汽车领先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没有拆装经验?他带领团队三天编制出安全方案与作业指导书,字里行间都是反复测算的精度;空间狭窄难操作?他们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路径,屏幕上的虚拟机器人“走”了上百遍,直到每一步都严丝合缝。
五天后,当机器人重新启动,节拍提升12秒,月停机较之前降低9.3%——长安首次机器人本体自主替换宣告成功。更珍贵的是,他们捧出了首部《机器人本体替换作业指导书》,让“自主突破”有了可复制的样本。这既是长安163年精神的传承,更是智造突围的生动注脚。
薪火相传:匠心赓续照前路
“从“金牛星”的坚实起步,到阿维塔的璀璨蜕变,变的是智能智造的不断迭代,不变的是探索未知、恪守匠心的执着信念。”张子龙的攻坚日志里,这句话被红笔圈了又圈。这份初心,不仅藏在他的钻研里,更浸在他对新人的培养中。
面对车间里跃跃欲试的年轻技工,他总把十三载的经验拆成“数据案例+实操细节”:讲NC系统逻辑,他会拉着年轻人站在设备旁,边调试边说“这里的信号延迟要卡到0.3秒内,多一分就可能出错”;教机器人维修,他把《作业指导书》里的步骤拆解成,“先看这里的磨损痕迹,再测那个参数,就像给机器‘把脉’”。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里年轻的设备工程师们快速成长。他们能独立处理PLC程序故障,还能在数字孪生模拟中屡出巧思,曾经的“技术壁垒”,渐渐成为他们向上攀登的“成长阶梯”。
从河北到重庆,从青涩学徒到智造先锋,张子龙用十三载坚守证明——热爱可抵岁月长,匠心能破万重难。他的故事,是长安人“直面问题、担当奋斗”精神的鲜活注脚,更是民族汽车工业在智造时代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