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特斯拉的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董事会批准了马斯克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激励计划。这不仅是商业史上规模空前的激励方案,更是对未来十年的一次终极豪赌。
这件事,表面看是一份薪酬计划,实际上却是特斯拉、马斯克和投资者之间达成的一次长期契约,是一场关于未来的信仰与执行力的考验。
宏图篇章第四篇
特斯拉的终极愿景
要理解这份激励计划,得先回到特斯拉的终极目标——“可持续的富足(Sustainable Abundance)”。
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未来的地球可能会有数十亿个机器人,它们承担绝大部分劳作,人类从繁琐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极度充裕,每个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富足生活。要实现这一切,需要以下两个核心条件。
AI+机器人:物理世界的人工智能
不只是能聊天的LLM,而是真正能感知、操作现实世界的智能体——制造衣服、造车、做饭、清洁、运输,全方位替代人类劳动。
清洁能源的全面普及
AI和机器人需要巨量电力,能源必须可再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因此电气化、太阳能、储能电池、智能电网,这些都是特斯拉战略的基石。
于是我们看到特斯拉的产品线——电动车、储能、电池、太阳能、自动驾驶、机器人,都是围绕这一宏图展开。
换句话说,“可持续的富足”就是特斯拉的愿景,就像阿里巴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宏大、虚远,却定义了公司的存在价值。
战略之外
还需要激励
愿景是方向,战略是打法,但要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必须有激励机制调动核心人物的全部潜能。
于是,这份史诗级的薪酬计划诞生了。特斯拉董事会拿出 12% 的公司股权(约4.2亿股) 作为奖励,分成12个“激励包”,马斯克每完成一组“任务”,就解锁一个包,拿到约1%的股权。
这一设计的巧妙之处是:它不是“白送”的,而是和公司未来的市值与运营指标紧密绑定。
市值目标
从2万亿到8.5万亿的跃迁
要解锁每个激励包,马斯克必须先让特斯拉的市值跨过一个里程碑。
第一个目标:市值达到 2万亿美元(当前约1.1万亿,要翻倍);之后每档递增5000亿美元,一直跳到 6.5万亿;最后两档目标更高:7.5万亿、8.5万亿
当马斯克拿到全部12档时,特斯拉的市值将达到8.5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值钱的公司。而此时马斯克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净资产破万亿的个人。
光市值还不够,董事会还设置了另一条防止“讲故事”的硬杠杠——运营指标。
运营指标也分12档,其中包括:
四大产品目标
特斯拉累计交付量突破2000万辆(目前约800万辆,需要翻2.5倍);FSD(自动驾驶)订阅用户突破1000万(超过50%的车主需订阅);Optimus 机器人交付量达到100万台;Robotaxi 商业运营车辆突破100万辆
八大利润目标
调整后经营利润从500亿美元起步,一档档爬升,最终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
要拿到每一个激励包,必须同时达成一个市值目标+一个运营目标。这意味着马斯克要想“解锁满级”,既要把特斯拉做成全球最值钱的公司,又要让其在真实经营上交出亮眼成绩。
不是“躺赚”,而是极限挑战
这份计划绝不是马斯克的“躺赚”:2000万辆车、100万台机器人、100万辆Robotaxi、1000万FSD订阅,每一项都是天量级挑战
市值翻8倍,在1万亿基数上做到8.5万亿,意味着要超越目前所有人类公司经验
要实现这些目标,马斯克不仅要保持过去十年那种拼命工作状态,甚至可能更甚。想象一下,他将不得不在未来十年继续“睡在工厂”,每周工作80~100小时,带领团队拼出新一轮奇迹。
他能做到吗?
历史是最好的参考。2018年特斯拉就有过一次类似的激励计划,当时市值不足600亿美元,目标是6500亿,最终马斯克完成了全部目标。
这次的难度确实更大,但马斯克手里的“牌”也更多:
数据:特斯拉每天收集的FSD驾驶数据已是行业其他玩家的数十倍,形成巨大壁垒;算力:特斯拉的Cortex算力中心已部署20万张AI芯片,计划扩展到100万张;AI能力:xAI成长迅速,已接近OpenAI水平,将和FSD、Optimus深度协同
换句话说,如果说从600亿到6500亿可以靠人拼出来,那么从1万亿到8.5万亿,必须靠AI和机器人。
AI与管理学:突破市值天花板的关键
传统公司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市值常常遇到天花板,因为管理人力的边际成本急剧上升。
过去,能管理十几二十万高素质员工已是极限。
而科技改变了这一切。AI和机器人让公司产能和扩张不再受限于人类管理半径——你可以“管理”百万机器人,甚至上亿个智能体,而不会引发严重内耗。这就是为什么硅谷巨头突破1万亿市值后还能持续攀升。
这也是特斯拉未来最重要的底牌:通过AI和机器人,突破人类公司固有的增长极限。
投资者的“躺赚”机会
很多人争论:要不要给马斯克这么高的激励?值不值?
如果站在投资者角度,这其实是一次“代价极低”的豪赌:成功了,你的股份被稀释12%,但市值涨到8.5万亿,净赚数倍;失败了,马斯克拿不到激励,你也没损失
就像2018年那次,很多坚定持有特斯拉的人最终获得了财富自由。马斯克拼命工作,投资者只需耐心持有,就能分享成果。
这是一堂关于激励与目标的商业课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更是一堂生动的案例课:愿景要足够宏大;激励要足够清晰、够有挑战;把目标拆解成“游戏关卡”,让执行者能不断解锁、不断接近终极目标
特斯拉董事会花了七个月打磨出这个方案,让马斯克愿意接受并全情投入,这本身就是管理学的极致实践。
最新进展
金色擎天柱曝光
Optimus 3要来?
在这份1万亿美元的薪酬赌约中,机器人交付100万台是最硬核的指标之一。而就在不久前,特斯拉的机器人再次登上热搜——一段“金色擎天柱”的视频被曝光,引发全网热议。
视频真伪与最大亮点
首先可以确认,这段视频是真的,是特斯拉供应链合作方拍摄并发布的。从画面上看,最令人震惊的细节是机器人的手。
外观几乎和人手一模一样,连关节、比例都极为逼真;有人放大截图后表示,这已经接近生物学奇迹,远超此前版本
要知道,人的手有27个自由度,而此前Optimus二代的手只有11个自由度,很多精细操作做不了。新曝光的手部自由度已经达到25,几乎接近人类手部的灵活度。这意味着Optimus距离真正能够执行复杂的工厂装配、家务、医疗辅助等任务更近一步。
它是Optimus 3吗?
不少网友猜测这是第三代机器人(Optimus 3)的曝光,因为涂装换成了金色,看上去比二代更“高端”。不过我个人判断,这还不是最终的第三代。
整体结构和二代差别不大,更多像是二代的测试版本;第三代预计会有更彻底的升级,马斯克自己也说过要到2026年才会推出可量产版本;因此更可能是二代加新手、加新涂装的过渡机型,用来测试手部灵活度和新外壳材料。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特斯拉的研发正在快速推进,不断迭代,为第三代的量产做铺垫。
网友的吐槽与我的判断
视频里有两个被吐槽的点:
对话反应迟钝:有人觉得机器人和人互动时反应太慢。我认为这大概率是测试环境的网络问题,或者马斯克在测试“本地跑模型”的方案,用机器人自带的算力跑Grok 4大模型,导致速度变慢。
走路姿势像“老头”:相比之前跳舞、做芭蕾的演示,这次机器人走得慢吞吞。这可能是特意降低行走速度,以保护新测试的手部和外壳,不代表运动能力退步。
综合来看,这段视频不是“掉线”,而是特斯拉在悄悄打磨下一代核心能力。量产前的每一步测试都至关重要。
为什么Optimus 3如此重要
回到薪酬计划:要解锁12个激励包,马斯克必须把机器人从“概念验证”推进到真正的百万级量产。
第三代机器人就是这个关键拐点:
成熟度:马斯克一贯遵循“三代定型”原则,第三代才是可以规模生产、推向市场的版本;
商业化落地:一旦量产,Optimus不仅能替代工厂工人,还能进入物流、服务、家政等场景,打开一个全新的千亿美元市场;
AI数据闭环:每一台Optimus都能回传数据,帮助改进模型,形成飞轮效应
可以说,Optimus 3是特斯拉未来十年故事里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支撑市值从1万亿到8.5万亿的最大想象力来源。
结语
AI与机器人打开新的天花板
最终,这不仅仅是特斯拉的故事,也是每个观察者的机会。
你不必亲自造车、做机器人,也不必每周工作100小时,但你可以用自己的认知判断马斯克能否完成目标,然后顺势而为,借力而行。
马斯克拼命,我们躺赚。
在AI和机器人重塑世界的年代,最重要的是睁大眼睛,识别趋势,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我不是在“吹特斯啦”,也不是让你现在就去买特斯拉股票。
毕竟,特斯拉的生意再好,也要看政策、周期、全球大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
投资不能靠单一逻辑,需要系统性的分析。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几年,是AI的革命。在AI、芯片的加持下,发展会继续加速,未来可能会很被动。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这个时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