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汽车行业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之本体:AI技术革命,车企转型具身智能
报告共计:74页
汽车行业跨界人形机器人:AI浪潮下的产业新革命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跨越的产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车企的估值逻辑,更让汽车与机器人两大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想象空间。
回顾科技变革史,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打破原有竞争格局。此前能源革命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多家车企凭借转型实现估值重塑。如今数字革命AI浪潮来袭,汽车成为AI端侧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智能汽车如同“轮式专用机器人”,在二维平面完成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其积累的感知 - 运控算法基础和硬件工程化能力,为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汽车与人体机器人在供应链上存在较高重合度,这为汽车领域企业带来产业升级机遇。从零部件来看,汽车中的线控制动、电驱动系统等执行器,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系统核心部件相通,像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可实现技术迁移。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开始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推动产品从车端向机器人领域延伸。
在整车厂层面,车企转型人形机器人具有独特优势。应用场景上,车企自身的超级工厂能为机器人提供适配性应用场景,例如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初期就用于自家超级工厂。AI能力方面,端到端大模型推动下,智能车有望早于足式机器人实现量产,车企在驾驶场景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可直接赋能机器人本体研发。而且,汽车与人形机器人远期均为千万级需求终端场景,在原材料、设计、工艺、批量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相通性,进一步降低了车企跨界的门槛。
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呈现“群雄逐鹿”的热闹景象,参与者不仅有传统机器人公司,还包括汽车、科技互联网等领域企业,各自依托优势加速布局。特斯拉作为产业引领者,从2021年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到不断迭代Optimus产品,如今其机器人已能完成灵活抓球、户外下坡小跑等复杂动作,预计2026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量产后成本或低于2万美元。国内车企也不甘落后,比亚迪组建具身智能研究团队,开发出工艺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并与高校合作攻关技术;小鹏汽车发布IRON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计划2026年实现L3初阶能力量产;奇瑞的墨甲人形机器人更是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4S店开展销售辅助服务。
科技互联网企业同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力。英伟达从芯片、算法入手,推出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与多家机器人公司合作;华为搭建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整合多模态大模型能力,推动机器人在工业、家庭等场景落地;小米则通过技术迁移,先在自家工厂试点工业机器人,其CyberOne人形机器人已具备一定智能与机械能力。
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从“0到1”的跨越期,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多地出台政策,从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为行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人形机器人将逐步从工厂等B端专用场景,向家庭服务等C端通用场景拓展。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汽车与机器人的协同发展成为关键。汽车行业的制造经验、供应链体系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成熟,也为汽车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入局、技术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而汽车行业在这一进程中,无疑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7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