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慕尼黑车展正式开幕。中国企业的参展商数量相比2023年增加了约40%,日系和美系车企的身影寥寥。这场标杆性车展,几乎就是德国和中国的搭台唱戏。
除了国内的主流车企之外,地平线、Momenta、知行科技、德赛西威、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悉数到场,涉及芯片、算法与解决方案和激光雷达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强大的展示阵线。
中国车圈的“出海”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产品出口,而是通过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地平线在慕尼黑设立欧洲总部,并已进入欧洲多家车企选型流程,轻舟智航宣布启动全球化战略,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德国设立欧洲总;文远知行与博世联合发布一段式端到端系统WePilot AiDrive,将于2025年量产;Momenta今年虽是首次参展,但是在高阶智驾方案上,BBA均已被其收入囊中。
这种步调一致的选择,本质是看到了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技术与需求代差。
在国内市场,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已经从“高速场景”向“城市场景”快速渗透,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配置成为新车标配,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乘用车前装L2+级智驾渗透率就已突破40%。
然而,当国内厂商在红海中争夺有限的高端用户时,海外市场却呈现截然不同的需求图谱:欧美成熟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L2级ADAS功能——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配置已渗透至中端车型,而更高阶的自动变道、导航辅助等功能则因法规限制、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尚未成为主流刚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甚至处于从“功能车”向“智能车”的过渡阶段。
围绕海外市场这一战略机遇,中国智驾企业正在构建"技术适配-本地化运营-生态协同"的三维能力体系,将国内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化竞争力。
有业内专家表示,“针对海外市场的分层需求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可输出经过国内复杂场景验证的感知算法,适配其高速公路为主的驾驶环境,形成“降维输出”的破局路线。”
尽管中国智能驾驶供应链企业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在进入德国及欧洲市场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法规与标准方面,欧洲拥有严格且复杂的汽车法规和标准体系,对于智能驾驶汽车的安全、环保、数据隐私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规定。例如,在安全标准上,欧洲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有着极高的要求,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和认证才能进入市场。
在数据隐私方面,欧洲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企业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数据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这对于习惯了国内数据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合规调整。中国企业需要深入研究欧洲的法规标准,加强与当地认证机构和专家的合作,确保产品和技术符合当地要求。
据了解,知行科技带来了三款可同时满足C-NCAP 2024与E-NCAP 2026-2028五星设计标准,一站式支持主机厂出海与星级需求的新品:基于地平线征程®6B(以下征程®6简称J6)打造的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基于地平线J6B的前视一体机、基于地平线J6M打造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等等。
这些“多维”的智驾方案,可以实现从基础驾驶辅助到城区领航等不同等级辅助驾驶功能,灵活适配不同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而走出另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本次车展,具身智能也成为一部分头部企业的技术“肌肉”展示。广汽研究院智驾技术部部长徐伟曾表示:“可能汽车是最简单的具身,最复杂的智能。” 从智能驾驶的深度拓展到汽车与机器人技术的跨界融合,具身智能正重塑人们对出行和汽车使用场景的认知。
据了解,小鹏的人形机器人IRON已经进入工厂实训阶段,按照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小鹏将推出下一代超类人机器人,并目标在 2026 年实现量产。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表示:“从汽车到机器人,我们重新思考 AI 如何成为人与出行的伙伴。
知行科技也带来了多种充电机器人方案、具身智能主控制器及生态产品的展示。目前,知行科技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产品已完成全链路功能验证,能够高可靠地完成插枪、充电、拔枪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充电机器人的主控制器iRC100,是由知行科技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基于地瓜机器人RDK S100P自主研发。
艾摩星iRC100作为大小脑一体化主控制器,采用通用平台架构,可适配人形和其它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上,并提供包括硬件设计制造、底层软件、中间件和模型部署的全栈解决方案,无论是完整的功能部署,还是底软硬件的基础环境,都可为客户按需配置。
2025年慕尼黑车展见证了中国智能驾驶供应链企业的集体崛起和全球化雄心。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系统性输出。通过差异化战略和本地化布局,中国的这些头部的车企与智驾公司,正有效解决欧洲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痛点,为全球汽车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