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感觉最近汽车圈的营销,越来越像一模仿游戏,大家都在比谁更像雷军。
最新的优秀学员是小鹏汽车,在全新P7发布会的聚光灯下,何小鹏滔滔不绝地大谈设计、分享与雷军的私聊、拿出熟悉的对比PPT时,仿佛就是小米SU7发布会的情景再现。
当然,小米营销,学了就有成绩,正式发布的七分钟内,小鹏的新P7就获得了1万个大定,别看比不上YU7,但也是小鹏造车十年最好成绩了。
雷总,真成车圈魅魔了。
01.
何小鹏请“雷军上身”
过去,何小鹏留给公众的印象,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派创始人,你很难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属于营销舞台的煽动性和表演欲。现在呢?狂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人家正冒雨给首批车主提车呢。
在新P7的预热和发布周期里,何小鹏成为了绝对的麦克风掌控者。他亲自上阵,从设计理念到命名故事,再到与雷军的友好互动,事无巨细地向外界输出。这种创始人即产品第一发言人的模式,正是雷军的拿手好戏。
何小鹏的措辞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更多地使用“好看”、“惊艳”这类感性词汇,甚至在发布会上分享与雷军的聊天记录,主动制造话题。 因为消费者记住的往往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情绪点。
虽然在互动深度上还不及雷军的“微博治车”,但何小鹏明显加强了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试图构建一个更亲民、更愿意与用户沟通的形象。
何小鹏明白了,创始人自带的流量,是品牌最稀缺也最廉价的战略资源。学小米,第一步就是把创始人这张王牌,从幕后推到台前,让何小鹏本人,成为小鹏品牌新的流量入口。
02.
卖点变轨,从死磕技术到高喊颜值
如果说创始人人设的变化是“面子”,那产品宣传重点的转移就是“里子”。
小鹏这次最颠覆性的操作,莫过于公开宣布将产品决策逻辑调整为“颜值第一,科技领先”。
这句话,几乎是对过去小鹏的自我革命。智能驾驶是小鹏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其品牌价值的核心支柱。几乎每一次发布会,XNGP、X-pilot都是绝对主角,小鹏不遗余力地向外界灌输其技术的领先性。
但问题在于,“无图城市智驾”这类概念,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理解门槛太高,感知太弱,很难在购车决策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小米SU7则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在技术发布会秀完肌肉后,小米迅速将宣传重心拉回到一个最普世、最能引发共鸣的维度—— 设计与颜值。
“媲美保时捷”、“海湾蓝”……小米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为SU7贴上了好看的标签,并成功让高颜值成为其传播最广的核心记忆点。这种打法,完全是消费电子领域的降维打击,因为他们深知,用户对一个产品动心的第一秒,往往是因为眼缘。
小米为SU7推出了丰富的车漆颜色,并为每一种颜色都赋予了独特的故事和场景感。这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高饱和度的色彩极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出片效应,激发用户的自发传播。
小鹏新P7显然是悟了。它将颜值这张牌,摆上了台面。提供多达六种外观颜色和三款内饰,在各种宣传物料中,用时尚大片的视觉语言去呈现车辆的流线与光影。
这也是小鹏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它不再是固执地“给你我认为好的”,而是开始主动迎合“用户真正想要的”。
毕竟,让用户看懂并爱上一个复杂的智驾系统很难,但让他们为一个惊艳的颜色或一个流畅的侧身线条买单,要容易得多。
03.
玩好发布会,事半功位
现在一场成功的发布会,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事件营销。小米将此道发挥到了极致, 而小鹏则在新P7的发布会上,交出了一份最用心的模仿作业。
小米SU7的发布会,成功要素可以归结为三点: 营造期待、制造冲突、引爆参与。小鹏几乎是按着这三点,重演了一遍。
小米通过长周期的预热、分阶段的技术解读,把用户的胃口吊到了最高点。
小鹏也学到了精髓,在新P7技术发布后,通过 “99元意向金抵扣3000元”等权益活动,提前锁定意向用户,并在上市仅7分钟后,迅速抛出“大定破万”的战报海报。这种上市即巅峰的氛围营造,极大地刺激了持币观望者的购买冲动。
雷军在发布会上, 毫不避讳地将SU7与特斯拉、保时捷进行全方位对标,甚至邀请“蔚小理”创始人到场观摩,这种指名道姓的打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话题性。
何小鹏也变得好斗起来,不仅将特斯拉Model 3直接列为核心竞品,还在定价上进行精准卡位,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市场最火热的“20万级纯电轿车”战局漩涡中心。有冲突,才有故事,才有媒体和用户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小鹏新P7的发布会,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车企那种“排排坐、念PPT”的窠臼。它变成了一场秀,一场精心编排,收割全网注意力的营销大戏。
04.
小米营销,真的是万能解药吗?
小鹏对小米模式的像素级模仿,是当前内卷到极致的中国车市的一个缩影。这套打法,无疑为身处困境的车企提供了一剂强心针, 但学了小米的好,很大可能也会吃到小米一样的苦头。
品牌与创始人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创始人的任何言论失误或个人负面,都可能给品牌带来毁灭性打击。这种关键人风险,是悬在所有效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雷总来说,这些是基操,毕竟数码圈都混过来了,知道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说,但你让学雷总的新人搞这个,风险是很高的。
流量营销的本质是“预期管理”。
通过极致的宣传拉高用户期待,一旦产品在品控、交付、服务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其所面临的舆论反噬也将是山呼海啸般的。小米SU7和YU7都因交付和细节问题,遭遇过小范围的口碑危机。
当所有车企都开始学小米,都让CEO站到台前,都大谈颜值和性价比,都发战报,营销本身就会陷入新的内卷。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小米所搅动的波澜,远未平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人的焦虑,也照见了未来的某种可能。
是跟风模仿,陷入同质化的流量陷阱,还是取其精华,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
这道题,小鹏正在作答,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品牌,都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