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行业的发展本身也面临着挑战。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今天几乎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不论是汽车产量还是创新技术,几乎都是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国内对传统燃油车的需求也在不断下滑,过去五个月,新能源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都超过了汽车总销量的一半。
新能源汽车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发展,超过燃油车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仔细观察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就会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价格战仍然是其中的关键。
今天国内汽车制造商之间的激烈竞争非常残酷,几十家汽车制造商通过一次又一次降价来抢夺市场份额,而降价导致的巨额亏损又难以支付零部件供应商的款项。
更重要的是,市场根本容纳不下如此多的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后,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自身还面临着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导致降价,降价又导致企业亏损,亏损加剧了债务负担,如果这个剧本继续延续下去,那么最终牺牲的是一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车企的利益。
关键时刻,必须有人站出来制止这场闹剧。
早在6月初,根据相关部门的指令,17家汽车制造商都同意在收到零部件后60天内向供应商付款,但8月11日发布的合规报告显示,17家汽车制造商中只有三家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及时付款机制。
汽车价格战带来的负面效应,就连身为龙头的比亚迪也很难避免。
比亚迪在财报中明确表示,由于价格竞争,其春季利润较去年同期已经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如果行业龙头比亚迪都因为价格战导致利润下滑三分之一,那么其他车企生存状况只会更艰难。
尽管价格战不断蔓延甚至是扩大,但诡异的是,汽车行业的投资仍然还在持续增加;今年前七个月,汽车行业的投资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长了21.7%,这已经是连续四年出现强劲增长。
两位数的投资增长,在今天国内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极其稀缺的,这也意味着在强劲投资之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仍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趋势。
投资意味着新的产线、新的研发和新的技术,在如此强劲的投资加持之下,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汽车行业的竞争趋势,不会有丝毫的放缓,只会愈演愈烈。
债务驱动的投资,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大量的车企和工厂在激烈争夺十分有限的国内市场。
去年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万多元,目前国内平均一台车的价格在十几万元,这意味着一个人买一辆车,平均需要三年不吃不喝才能够买得起。
而去年我国卖了多少辆车呢?
答案是3100万辆。
汽车属于大宗消费,是耐用品的一种,一辆车不出意外的话,普通家庭买来就是奔着开好几年去的,在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多元的情况下,再结合这几年汽车价格战导致的提前消费,我们很容易可以窥见,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市场,但这还不足以解释针对汽车行业二十多增速的投资,如果这个市场真的有限的话,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到汽车行业?
我想,唯一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风口论。坦白说,我国的金融投资市场,并不完全是“耐心钱”,有很多钱其实都是热钱,哪里热去哪里,哪里是风口就去哪里。
这就好比ChatGPT出来之前,没人听过人工智能创投或者前沿技术发展如何,但ChatGPT爆火之后,一夜之间国内的资金都涌入到了人工智能领域。
而汽车,也是类似的道理。
更何况汽车背后还不仅仅是汽车,更是大国发展战略的加持,这也让汽车行业更增添了几分使命感。
投资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投资,还有可能为了别的目的,例如增长。
而汽车和智能手机电脑也很相似,那就是具备规模效应,即生产得越多,增产的成本就越低,因此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汽车制造商也在不断建造更大的工程,最终这也会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越来越低。
当产量成了唯一的考量,而不是盈利的时候,价格战就可能会愈演愈烈。
根据咨询公司艾睿铂估计,去年我国有129个品牌在销售主要或完全以电力为动力的汽车,其中仅仅只有15个品牌在2030年之前具备财务可行性。
该公司表示,更多品牌会继续发展,但它们需要财力雄厚的投资者来维持生产。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龙头企业当属比亚迪,不过比亚迪也面临着来自吉利集团的激烈竞争,目前吉利的极氪卖的非常好。
除此之外,新入局的小米车型也卖的非常好,反而只是产能限制了自己的脚步。
对今天的车企来说,卖得好还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盈利,以及如何打破价格战带来的制约。
除了价格战之外,另一个风险担忧就是债务风险。
前段时间,有关部门还要求车企要在60天内支付零部件供应商的账单,这么做背后的目的,就是怕银行面临巨大的损失。
因为过去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不得不接受车企延迟数月付款,然后这些零部件制造商又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以维持运营,如果车企一旦无法支付给零部件供应商款项,那么最终承担损失的,反而是银行。
金融风险和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并存,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两个问题。
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重要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扩大。哪怕是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也很重要。
目前仅仅是比亚迪一家就雇佣了12万名工程师,目前从国内大学毕业的机械工程师数量已经是美国的10倍,汽车工业正在成为又一个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汽车的确很重要,投资可以促增长,吸纳就业又可以带来新风向,但汽车本身的挑战同样也有很多。
价格战带来的“你死我活”激烈竞争,一轮又一轮的营销打破人们的认知底线,当汽车的竞争压力已经开始卷到三观尽毁的时候,也许停下价格战,才是最好的选择。
让一个行业回归真实,回归市场,才是真正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做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