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强力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然而,伴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新能源商用车在使用环节仍存在一些挑战,尤其是保险领域的困局日益凸显——出险频率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等问题使保险公司陷入承保亏损与风控乏力的两难境地,导致投保渠道受限、保费居高不下,不仅直接抬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推广步伐,形成“用户投保难、公司盈利难”的“两头为难”局面。
01新能源商用车保险领域的“三高”
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通过试点示范、路权优先及环保治理等政策组合拳,强力驱动新能源商用车在公交、物流、环卫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年度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超80%,市场渗透率攀升至20%,标志着绿色货运体系加速成型。
(数据来源: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然而,新能源商用车保险领域呈现的“三高”症结依然困扰着保险公司和用户。
a.市场准入层面,风控能力薄弱的中小保险公司普遍拒保重载货运、冷链运输等高危场景车辆,导致用户投保渠道受限。
b.成本负担层面,以营业货车为例,新能源营业货车平均保费高于传统传统车近70%。根据《中国汽车与保险大数据发展报告(2024)》的数据,2023年传统营业货车2023年保费规模1025亿元,保有量1145万辆,单车保费0.89万元;新能源营业货车2023年保费规模40亿元,保有量26万辆,单车保费1.51万元,高额的保费较大影响货车运营利润。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与保险大数据发展报告(2024)》
c.风险暴露层面,新能源货车出险率超出传统车20%,根源在于电池碰撞起火隐患、电机扭矩突变引发的操控风险及驾驶行为适配不足等技术应用和司机用车习惯。但当前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案均赔付款统计存在明显局限——不仅数据体量有限,且未完全覆盖城市配送、干线运输、封闭场景倒运等细分应用场景,导致在现有统计维度下,燃油商用车案均赔付款仍表现为高于新能源商用车。
02用户和保险公司的“博弈”
当前困局本质是供需双侧矛盾的重要表现。用户侧承受三重压力:保费占年均运营成本比重显著增加,加剧经营负担;同时电池、电控等核心部件损坏常被列为免责条款,关键风险保障缺位,拉长了维修周期,影响运营时长;此外定损环节过度依赖厂商技术授权,平均理赔周期长达2-3周,进一步拖累车辆出勤率。
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历史赔付数据匮乏致使传统“从车因子”定价模型无法量化三电系统风险;单次电池更换成本可达整车价格40%,赔付压力陡增;实时运行数据缺失导致风控被动滞后,难以主动干预驾驶行为或电池健康状态。
综合来看,双方“博弈”催生了用户嫌贵不投保、保险公司亏损限保的市场状态,加剧了安全风险。
03政策与市场的多维探索
针对上述困局,政策与市场力量已展开多维探索。银保监会主导修订《新能源汽车保险专属条款》,将商用车三电系统、充电桩责任纳入保障范围;保险公司联合主机厂推出“电池延保险”“里程计价保险”等创新产品,电池厂商亦尝试“保险+回收”服务包模式。
然而,这些措施尚未触及系统性重构:车企运行数据、保险理赔记录与交通管理信息仍处于割裂状态,致使风险画像残缺;保险产品创新停留于通用条款微调,基于新能源商用车使用重点场景如冷链运输、工程渣土车等的定制化方案仍有缺失;风控技术滞后于车辆智能化进程,AI驱动的动态预警与风险减量机制尚未建立。
究其根本,数据孤岛、产品同质化与技术代差三大瓶颈,亟待通过保险生态范式革新实现破局。
04新能源商用车保险生态的重构
新能源商用车保险困局的破解,需超越传统保险范式桎梏,通过跨行业数据语言互通、场景化产品设计、生态协同治理三大核心维度重构保险生态。这一系统性变革旨在将保险功能从被动赔付升级为主动风险管理。
数据来源: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针对行业数据协同的问题,首先是统一标准,建立行业统一的风险因子定义和配件数据规则,让数据“说同一种语言”,统一车型分类、丰富风险定价因子、提升理赔透明度。其次是数据共享,打通“车企-电池厂-充电站-保司”全链路,构建跨领域数据池,消除信息断层。最后是科技赋能,借助隐私计算、联邦学习技术,搭建“可用不可见”的数据流通底座,平衡安全与效率。
新能源商用车风险特质高度依赖运营场景,亟需基于多源数据支撑开展场景分类与保险产品匹配。目前新能源商用车保有量高度集中在营业性质市场主体,这与物流企业、中小型车队的首购承担能力强,公共领域电动化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2024年销量规模来看,商用车规模TOP5场景重点集中在4.5吨以下轻型车,新能源市场高度集中在物流运输场景。同时,不同应用场景差异较大,如物流运输场景以长途高速为主,城市环卫场景具有低速、城市路况、频繁启停等特点,港口牵引车场景以重载为主。一方面需进行场景解构研究,针对物流、环卫、工程等细分领域,联合主机厂与运营平台分析典型场景风险因子,绘制差异化风险图谱。另一方面构建动态产品矩阵,开发“基础险种+场景附加条款”的模块化产品体系,场景化创新产品设计,优化“一刀切”定价模式。
数据来源: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单一主体无法化解系统性风险,需探索建立"政策引导-产业响应-金融赋能" 协同机制,实现跨领域共享与合作。政策引导层包括建立标准、搭建平台、财税补贴等举措,需明确车型风险分级、维修配件标准、技术研发或保费补贴等,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方向,确保各方在合作中有章可循。产业联动层加强整车企业、保险企业、运输企业、维修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预防性维护提升服务效率,共享数据反馈优化产品设计。金融赋能层探索绿色信贷和技术研发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在新技术和新模式上的创新,通过金融手段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全文请查看《专用汽车》2025年9月刊,详情可扫描太阳码下载,或者订阅《专用汽车》。
⟪专 用 汽 车⟫ 杂 志 社 出 品
撰文 | 徐国强/贾莉洁/杨紫都/冯帆
欢 迎 转 发 到 朋 友 圈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