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车道”这个词,头一回听见,总让我想起昆明南屏街那几条青石路,路面年久失修,骑自行车颠颠簸簸,锯齿倒也有几分形似。那时候的自行车,链条常常掉,车座打着补丁,骑着上课,风一吹,裤腿卷着泥点子。如今,汽车成了寻常物事,马路却越来越像门道深奥的棋局。锯齿车道,就是这棋局里的一步妙着。
有朋友问我,老汪,你说这锯齿车道,究竟怎么走?我想了想,觉得挺有意思。锯齿,锯齿,听着像是京剧里的锣鼓点,紧凑中带着变化。其实所谓锯齿车道,大抵是潮汐车道的变种。城市里车流如潮,清晨像春水东流,傍晚又似秋风西返。锯齿车道的妙处,就在于它能顺应时令,让道路“变脸”,早晚不同,方向各别,倒有点像程派唱腔,抑扬顿挫,随曲而变。
这锯齿车道,外观上看,白色斜线交错,有些像我窗前秋海棠的叶脉,疏密有致。晨曦照下来,光影斑驳,路面泛着淡雅的光泽,不是那种俗丽的亮,而是温润中带点素净。有些司机看着锯齿车道,心里犯嘀咕,像第一次喝普洱,入口微涩,回味却悠长。
内饰不提,车道倒有几分像厨房的砧板,左一道刻痕,右一道斜纹。我走在路上,常常注意这些花样。锯齿车道的标线,像咸菜萝卜的切口,简单却有讲究。有时候觉得城市交通也像做菜——调味得当,才不至于咸淡失衡。每一条锯齿,都是厨师的刀功,路政的心思。
说到规则,这锯齿车道最讲究时令。上方常有电子指示屏,红绿变化,像春夏秋冬的节令表。你要是错过了时辰,走错了路口,就像误入了别家的厨房。有意思的是,这车道一到路口就变成实线,像咱们写文章,到了结尾处,不能随意改动行文,只能顺势收笔。有人问,万一走错了怎么办?那可就要“扣分罚款”,像京剧里唱错了腔,虽说不至于下台,倒也要心里打鼓。
我年轻时在联大,骑破车穿梭于西南的雨巷,还没见过什么“锯齿车道”。那时路口可没有这许多讲究,顶多是警察叔叔一声哨响,大家顺势而行。如今科技进步,交通规则细如毛发,也不知是人变聪明了,还是路变复杂了。有时觉得,生活也像驾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车道里小心翼翼,生怕踩错了线。
锯齿车道的行驶规矩,说来不难:提前观察指示标志,按照车道箭头行驶,切忌随意变道。可真到路口,总有人犹豫不决,像我炒菜时忘了下盐,左手调羹,右手锅铲,还是不知该往哪边添。其实交通如人生,早做规划,临事不慌。若是新手司机,倒不妨多留心导航提示,见不明白的路口,宁可再绕一圈,也好过硬着头皮闯锯齿。
锯齿车道的妙处,便在于它的灵活和包容。城市早晚高峰,车流如织,锯齿车道可随时调整方向,像园林里的小径,曲径通幽,随意而不失章法。这样就很好,既不浪费空间,又照顾了不同方向的需要。有些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些人偏爱左拐右转,人生百态,车道也各有用武之地。
有一次经过锯齿车道,看到前方司机停在路口,迟疑不前。我在后面等着,心下宽容,想着大概也是头一回遇见这路数。生活中总有些新鲜事物,既让人犯难,也添些趣味。我这老外行,也曾被电子屏晃花了眼,幸好车速慢,倒也没闹出笑话。说到底,技术再复杂,规矩总归是给人用的,心里有谱,脚下才稳。
有时候我会想,锯齿车道像极了人生的分岔路口。你以为直行是唯一的方向,结果一块指示牌突然让你左转。有了选择,也多了变数。人生如车,各有各的走法。有人喜欢按部就班,有人偏要曲径通幽。只要不抢道、不抢戏,走自己的路,也就罢了。
锯齿车道虽说麻烦,其实也是城市的智慧。提前规划,安全慢行,遇事不慌张,这便是老汪的生活哲学。世事如棋,规则虽多,人心自有分寸。倒也不必太紧张,见锯齿莫慌张,慢慢体会,自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