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几乎每个汽车行业的消息都能看到自动驾驶新系统在刷屏。你看,华为刚发布的ADS4.0系统,今年4月亮相,搭载激光雷达(这个东西说实话,类似于一只盲眼发出摄像头外的雷达?)还能云端联动AI,能力算是越来越聪明。但看看市场反馈,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动驾驶这活儿,能走多快、能用多久,靠的还是屁股坐着那点真实体验。
对比一下一线竞品特斯拉,FSD的路线就明显不同。特斯拉走的是纯硬件车端计算路线,基本上把所有神经网络模型都扔在车里,一套硬件搞定。华为则偏向云端+硬件结合,就像店铺里同样卖手机,有的用云存储来提升体验,有的自带云计算硬件。这一差别,说白了,也决定了续航能力、信号依赖、故障应急的不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图,华为VS特斯拉的对比截图。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界面,常常显示无人干预,但那也意味着硬件更硬核;华为的界面,则多一些云端在线的提示,有时半天网络不好,反应变慢,出错概率也会提高。你说会不会有人担心:信号不佳会出问题?这问题其实挺实际,因为信号差,系统就像迷失方向。但我这想法也有点想多了,其实只要系统设计合理,离线算力足够,问题也不至于无限放大。试想腾出来的第三方责任划分会不会变复杂?这倒是个潜在的坑。
我曾经跟一位修理工聊起这个问题,他说:你知道吧,现在高速上,信号不稳定,系统掉链子,就得有人出事。责任在那一方,变得很难讲。这让我觉得,车企和华为,可能还要为这种信号瘫痪负责。毕竟,技术上,云端模型是优化,但责任要追到谁头上?车主 safer, but smarter 其实还得看法律怎么落地(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会不会觉得:这么多技术和市场博弈,看起来比电视剧还精彩?就像我和朋友说的——这不就跟买国产手机一样嘛,不到谁也不敢说一定赢。我真心不想过度夸大,但每次看到这些科技消息,又难免心生疑问:技术的进步,真的是推动行业变革的动力吗?还是说,只是把柄被人抓紧,等待下一次升级大潮吹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是不是还没有很清楚,激光雷达降价背后,真正让它变得普通的深层逻辑?也许,像我这种平时算个二手车DAO的玩家,没细想,但这个价格突变,难道不是技术普及的体现?还是说背后有什么秘密支撑?(好像哪位业内朋友偷偷告诉我,他们早就在暗中布局了下一轮降价策略?猜测不一定准,但身边的事,说不定都有不同的故事。)
回头想想,像我这样看似普通的汽车爱好者,最关心的其实还是用啥能真的解放自己,而不是又一个品牌的话题空壳。整天琢磨这个升级快不快,其实还是实在点——百公里的维护成本,我大概算过,燃油车的油费(按平均8L/100公里,估算7块一升)大约得花56元左右。再算电动车(假设百公里用电低,这个也有变数),大概只要20块左右。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未来感再漂亮,日常成本还是得拿生活感去对比。
很多时候,搞这些高端技术,就像我那好友说的:还不如用心做个耐用点的老车,省心又实在。但你说,像华为这样瞄准的,无非就是让未来的车变成云端上的手机。不断升级,永远不会完蛋。但问题来了,这样的绑定有没有太绑死了用户?
总感觉像电影中的阴谋,底层逻辑,还是希望抓住用户、形成生态圈。未来靠不靠谱?能不能真的解放驾驶者?这可能还得看,还得等。车子这东西,跟生活多贴近点——一个静悄悄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车窗外那个熟悉的街角,自从上次自动驾驶调试封装后,就总觉得多了点智能在里面。
你说,人类会不会慢慢被技术牢笼绑住?还是会一点点,变成被技术改变的司机?这个问题,总在我脑袋里绕圈圈。你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