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在某个汽车厂区,一场关乎品牌命运的庭审悄无声息地落幕,没有激昂的掌声,却迎来了一位“新掌舵者”。一股冷峻的寒意,恰似早秋清晨的微凉,迅速笼罩了这片曾满载希望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的,是媒体的长枪短炮,是供应商们挥之不去的焦虑,以及那些被时间洪流遗忘的车主们心中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现场的氛围,被瞬间撕裂成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一拨人眼中闪烁着“死而复生”的期冀,另一拨人则低语着“不过是一场资本的盛宴”。
翔飞集团高调宣布,将接管数家核心业务公司,并承诺注入10亿元巨资,旨在盘活曾经停滞的温州生产线,首批复产车型锁定为EX5与E5。他们信誓旦旦地表示,首批车辆将在本月内驶下生产线,这番宣言,如同救火队长的一声令下,果断而有力。然而,摆在案头的260亿巨额债务,却如同秤砣般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现实的骨感远超想象。
我尝试联系一位供应商,电话那头传来短暂的沉默,随即,一个略带疲惫的声音响起:“他们给我们发了白皮书,看起来像协议,但我们手里能到位的票据,依旧寥寥无几。”他透露,用于生产的模具仍旧暂存在他的仓库,其所有权清晰地归属于原公司,这句话如同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切割着早已脆弱不堪的供应链信任。而在现场记录中,一位驻厂工程师压低声音告诉我:“设备年久失修,光是寻找适配的零件,就需要等待上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旦汇聚,便足以阻碍任何复产的步伐。
法院的重整计划,依照法律程序生效。15万元以下的小额债权,将被全额现金清偿。而超过此部分的债权,则采取“15万元现金 信托受益权”的组合方案。这一安排,在法律层面严谨自洽,却在情感层面显得冰冷。当车主们听到“信托受益权”时,其感受之淡漠,甚至超过了“明天就能修好车机”这样遥不可及的承诺。车主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手中爱车的联网功能何时能恢复,远程服务能否重新启动,以及那些曾被“悬空”的终身质保,是否还能真正兑现。
在一个热闹的车主社群里,一段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W6车主发问:“我2022年买的车,2023年售后就没了,车机现在还只能在内网状态,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联网?”紧随其后,有人宽慰道:“别急,他们先把工厂开起来再说。”另一位车主则晒出了票据截图,表示已收到法院分配的部分款项。这些零散的片段,真实地勾勒出当下的困境:车辆本身或许依旧优秀,但服务却已断裂,用户信任随之瓦解。
翔飞集团公布的未来发展路线图,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6年为启动期,目标年产1万至2万台,营收瞄准10亿至20亿元,同时计划在泰国建立KD工厂。随后,到2026年,力争产能突破10万台。2027年至2028年,将产能进一步推高至25万至40万台。而到2029年至2030年,更是雄心勃勃地冲击百万台产能和1200亿元营收。这份时间表,听上去像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史诗,但我心中却不由自主地盘算着:首期10亿元的注入,究竟能支撑多久?相比于数百亿的历史负债,这笔资金更像是一个打开阀门的触发器,而非驱动整座工厂前行的强大引擎。
不禁有人会问,翔飞集团凭何底气,敢于制定如此宏伟的目标?我反复查阅工商信息,发现翔飞集团成立时间尚短,主营业务为新车零售,其年度报告显示参保人数为零。这些硬性指标,无不透露出其实操经验的不足。深入挖掘其股权结构,发现名为黄晶的自然人,其名字出现在外围,却与宝能系企业存在潜在的联系。这并非定论,而是一个线索——一个暗示背后可能存在更庞大资金网络的线索。然而,线索终究不是保障,能否持续输血,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换个角度审视,宝能这条线索并非全然陌生。宝能曾深度参与多个汽车投资项目,拥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这一点不容轻易否定。但另一方面,宝能自身近年来也面临着债务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接盘”,更像是一场豪赌,其赌注是将一个曾经拥有良好口碑、如今却背负沉重债务的品牌,重新推向市场。而这场赌局的筹码由谁出、出多少,市场的判断将是关键。
我并非是要站队,只是试图将事实置于放大镜之下。威马汽车的产品口碑,并非空穴来风。曾有车主在驾驶了几十万公里后,依然赞扬其电池的耐用性,这种长尾验证,是实打实存在的,也是企业残存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的瘫痪、APP的下线、智能功能的失效,这些“服务之债”如同反复刺痛用户的利刃,暴露了企业的命门所在——产品能够吸引用户,而服务才能留住人心。
在现场,我注意到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温州工厂门口,静静地停着几辆老款威马。它们车身干净,却不见车主踪影,车钥匙仿佛被剥夺了所有功能。车主们只能在朋友圈里相互求助,转让信息与维权帖子交织在一起。车主社群里,一个名为“孤儿车”的词汇开始流行,听上去既充满了怜悯,又透着一股冰冷的绝望。这个词,或许比任何官方声明,更能精准地描绘出当前的境况。
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了翔飞白皮书中的一段话:“模具库存属于四公司,请供应商妥善保管。”我随即看到有供应商发来的库存清单,清单中的数字错行,日期混乱,这绝非偶然,而是混乱现实的明证。重整项目需要精细化的操作,而眼下的场景,更像是边修边打补丁,杂乱无章。
我曾与一位法务律师交流。他表示,法院的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债务的清偿流程可以依法进行。然而,法律是冰冷的,而人们的期待是炽热的。许多时候,即便程序走完,情感的创伤依旧难以愈合,特别是当数万车主的生活受到直接影响时。信任一旦崩塌,其修复成本,绝非轻易能够量化。
我不禁自问,如果仅仅是把车辆制造出来,而忽略了用户体验的修复,是否还能挽留住品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用户的信任,并非依靠短暂的广告或促销便能堆砌而成,它是在日常的点滴服务中悄然累积,却也可能在服务中断的一瞬之间,彻底崩盘。
几位老车主的反馈,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注脚。他们不奢望短时间内大规模地更换车辆,只希望APP和车机能够恢复联网,仅希望那些被“悬空”的质保能够得到保障,希望能有一个能够接听电话的售后服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诉求,实则关乎着品牌口碑的温度。如果新威马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那么再宏大的产能目标,也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这场关于威马的重生故事,结局尚未写就。翔飞集团的10亿元,能否撬动更多的资本,能否同时拉直供应链、车主服务和工厂修复这三条关键的生命线,市场终将用订单和口碑给出投票。这场凤凰涅槃,若能成功,或许将成为资本修复产业链的一个经典案例;若不幸失败,它将成为又一个警示:造车,远不止于制造车本身,更是一场关乎“人心”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