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和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当晚,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其以“新安全” 理念为核心,致力于为用户提供 “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发展标杆。在众多与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长安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下半场提供一份厚重的“参考答案”。
同时,这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后,以“新央企”身份举行的首场技术发布会,更标志着新长安在智能化竞争下半场,将“安全”确立为核心破局点,为行业划定了智能化发展的“安全底线”。
“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发布会上,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宣布掷地有声,“我们要让每一位用户都体验到科技巨大进步的成功,让每一次出发,不再只是抵达,而是把‘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
7月29日,注册资本200亿元、资产总额3087亿元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家总部位于重庆的“新央企”由长安汽车等117家分公司和子公司重组而成,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这也意味着,长安汽车的身份定位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在保障国计民生、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
而作为造车企业,在智能化下半场,让智能出行更安心才是第一要务,正如朱华荣所言,“这是我们作为国资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朱华荣认为,作为一家央企,更应按照国家要求来落实好安全责任。“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长安汽车的业务已经从整车拓展至零部件、金融、物流、商贸等全产业链,加上有更多的世界级伙伴、资源与我们携手并进,我们有底气去解决问题。”
朱华荣举了个例子,当路面湿滑时,往往需要有丰富的驾驶经验才能应对,但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普通用户也能享受到“老司机”级别的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AI 芯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为安全升级提供了全新可能。”
公开数据显示,近3年,长安汽车累积申请专利1.4万余件,平均每天19件;其中智能化专利占比46%。“这些科技成果,就是我们解决安全问题的实力。”朱华荣认为,把“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不仅是从地点A到地点B的运载供给,更是一个温馨的过程,让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到科技巨大进步的成果。
而“天枢智能”的推出,正是长安应对这一趋势的战略抉择。
5年磨一剑,长安汽车2.4万名工程研发团队打造出新发布的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搭建了“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
首先是“眼明”:看得清,看得远,看得透。据介绍,“天枢智能”的感知系统远超人类感官的极限。它不仅能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消除所有物理盲区,更能在雨雪、烟雾、极黑等极端工况下精准识别。长安汽车还当场宣布,明年第三季度将量产自研的卫星架构激光雷达,识别精度提升至200线以上,感知算力提升3倍。
“这意味着,在漆黑的深夜,当人眼因对向远光灯而瞬间致盲时,车辆的‘眼睛’却能穿透眩光,提前2秒发现并刹停,从而挽救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技术专家在现场解读道。这套“眼明”的系统,让车辆第一次拥有了超越人类的、全天候全场景的风险洞察力。
其次是“脑灵”:能理解,会思考,善决断。“天枢智能”的大脑融合了“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多模态大模型”和“安全对齐引擎”三项前沿技术。这将为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例如,当车辆行驶至学校周边路段时,遭遇不规则的临时停车,同时还有人车混行和临时交通管制,传统方案可能会“宕机”,但“天枢智能”却能综合判断,做出最安全、最高效的决策。它甚至能通过每天百万公里的实驾数据进行自主学习,理解“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让避险策略“越用越老练”。
最后是“腿快”:响应快,执行准,姿态稳。“天枢智能”的“腿脚”就是“天枢底盘”,其核心是分布式电驱技术,可以实现四轮独立控制,驱动和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毫秒,比人类眨眼快30倍。
这是什么概念?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20km/h时速行驶时,若前车突然变道,暴露出一个静止障碍物,人类驾驶员从发现到做出反应,车辆可能已经撞上去了。而“天枢智能”能在0.1秒内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稳如磐石地避开危险,所需的安全跟车距离比行业优秀水平还要缩短30%以上。在高速爆胎极端场景下,“天枢底盘”能做到在最高225km/h的车速下爆胎而不失控,这几乎超越了职业赛车手的反应极限。
“我们还围绕用户的健康安全,以人类的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温感为出发点,打造‘清新、矫姿、释压、守护’四维一体的健康新汽车,让汽车成为安全、舒适、绿色出行的移动健康伙伴。”朱华荣说。
此外,长安汽车还针对心理安全,布局人车关系研究、建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室。随着AI大模型融入,天枢智能更加贴近用户使用场景,为人们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当然,“天枢智能”对安全的诠释,不止于 “避险”,更在于 “守护全程舒适”—— 毕竟长途驾驶的疲劳、车内空气的污浊、分心操作的风险,都是影响出行安全的隐形因素。基于此,天枢智能座舱从交互、健康、显示等多维度发力,将 “家的舒适感” 融入每一处设计,让安全与舒适形成良性闭环。
以“天枢·智联”系统为例,专属Agent联接起“人车机家办”,将座舱作为中枢,打造更开放的生态平台,让车成为家庭的“智慧成员”。比如驶离车库时,车机系统可为用户自动关闭家里的电视、空调、灯光等。
发布会透露,“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运用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62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
长安汽车的答案是,必须将安全理念从“被动安全”提升到“主动智能安全”,从“应急保护”进化到“超前预防”,从“孤立应对”演进到“系统防控”。
“天枢智能”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它诞生的背后,是长安汽车长达八年的“北斗天枢”计划的持续深耕,更是过去十年在智能化领域累计超过600亿元的巨额研发投入,和全球“六国十地”建立起的协同研发布局。
“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朱华荣董事长的这句感慨,指的不仅仅是更雄厚的资金和更广泛的资源整合能力,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底气和自信。这份底气,来自41年的造车底蕴,来自近3000万用户的安全口碑,来自与华为、腾讯、海尔等世界级伙伴的深度合作。
因此,“天枢智能”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产品竞争力考量,上升到了企业价值观和央企使命的高度。
在智能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长安汽车聚焦“安全”这一汽车工业的永恒命题,用最前沿的技术重新定义智能安全,以“天枢智能” 为锚点,在智能出行的浩瀚蓝海破浪前行,为行业安全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天枢智能”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智能化竞赛的下半场,当一些品牌还在比拼算力、堆砌屏幕时,长安汽车选择回归“安全”这一汽车工业的永恒母题,并用最前沿的技术对其进行重新定义。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汽车巨头在智能化时代的深厚底蕴与转型魄力,更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个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方向。(采写 |汽车有智慧 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