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陷产能地狱和资金困局的特斯拉,在中国迎来巨大转机。这年,特斯拉终于敲定落户上海临港,中国方面表现出的欢迎和诚意,令马斯克喜不自禁,在签署协议的间隙,他没忘记去品尝上海的美食,还被路人拍到在街边吃煎饼,展现出中国人向来爱看的“大佬朴实平易”的一面。
记住这个年份,时代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特斯拉这条外国鲶鱼进入中国的同时,比亚迪王传福首次说出了那句后来成为行业共识的“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长安朱华荣则发布了标志着长安汽车全面向智能化转型的“北斗天枢” 计划,开启从传统汽车转向智能低碳的“第三次创新创业”。
在这两位自主车企掌门人彼时身后,比亚迪是年销量52万辆,长安则接近214万辆,在2018年传统汽车销量见顶掉头的大背景下,都没有达到预期,却都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一点: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大涨。
时光奖赏了前瞻慧眼和行动果敢,七年后的2025年,比亚迪早已一骑绝尘,销量翻了近九番;长安荣升为第三家汽车央企,踌躇满志翻开引领央国企转型变革的示范新篇。
随着“新长安”在7月29日正式挂牌,宝刀更快的朱华荣随即立下军令状,在7月30日宣布了“智领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长安汽车实现整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超30%。
9月5日,长安汽车召开第五届科技生态大会,朱华荣发布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从归类来看,“天枢智能”无疑是“北斗天枢”计划智能化战略七年来的核心成果,而“北斗天枢”计划与“香格里拉”计划、“海纳百川”计划,共同构成了长安汽车“智领2030”战略的三大支柱。
因此,“天枢智能”实则为长安汽车“智领203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支撑,是长安汽车攻坚智能化下半场、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磅武器。
“天枢智能”究竟能否展现出独特或领先优势,擦亮长安汽车的智能化名片,助力长安汽车在接下来的智能化竞赛中脱颖而出?作为“新长安”时代的首任统帅,朱华荣又将如何继续施展才智和胆识,操盘襁褓中的“新长安”成长之战?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终将亮出答案。而在当前,朱华荣和长安汽车全体人员的信心都已拉满。
“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这是朱华荣表明的招式重点。
“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朱华荣同时袒露信心来源。
“安全”如何“泛新”?
安全的话题,实属老生常谈。老调要唱出新意的难度,绝非一星半点,尤其在某新造车企业发生过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后,关于智能化安全的话题,一方面被车企更密集地提及,一方面也令消费者更加犹疑。
这种背景下,智能化谈安全,既难令消费者眼前一亮,也不易快速获取消费者信服。但朱华荣还是坚定地表示,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技术与其它车企最大的区别,就是“安全”。
朱华荣的理由是,正是由于汽车软件系统的安全风险加速形成,比如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528万辆中,超过40%的问题涉及软件缺陷,长安“天枢智能”便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至于如何围绕安全做文章,朱华荣给出了新鲜锚点——“泛安全”。官方话术解释就是:长安汽车将安全理念从传统狭义的物理防护,逐步扩展为涵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泛安全”体系。这正是“新长安 新安全”所指的内容重点。
以“新安全”内容排序,和当前行业实际焦点、难点来看,“天枢智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仍是“行车安全”。
“天枢智能”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以构建“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为主,无限扩宽技术提升的边际,最终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如何做到“眼明”?长安汽车的回答是,广泛应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感知硬件组合,融合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老实说,这样的答题姿势并无新意,但有诚意,配置和技术的冗余设计,确实是最稳妥的做法。
如何达到“脑灵”?重点在于强化车辆实驾数据分析,让系统不断进行理解学习,尤其是对“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的学习,随着长安汽车旗下越来越多智能汽车行驶在大街小巷,系统也必将在对不断增加的数据学习中变得更加“头脑聪明”。
至于“腿快”,则是基于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加快驱动、制动响应速度来实现,从而降低湿滑路面失控及爆胎等突发状况带来的风险。
朱华荣表示,长安汽车已经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技术底座:世界领先的SDA中央环网架构、全球最严苛的CA-ITVS新汽车验证体系、唯一“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人才梯队和广域协同能力,“长安汽车已然成为智能化安全领域的领跑者”。
“朋友圈”还在扩大
2018年发布“北斗天枢”计划时,长安与华为的智能化战略合作也拉开了帷幕,这是朱华荣打造长安汽车智能化“朋友圈”的开始。随着“天枢智能”发布,通过继续扩大“朋友圈”,推动“泛安全”和“新生态”目标实现,在长安汽车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天枢智能”的“泛安全”中所涉及的“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内容,恐怕就需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与产业链和外部的优势资源形成合作创新来实现。
而“新生态”的构建和丰富,对于哪怕是长安汽车这种最早布局人车关系研究、建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室的传统车企,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外部合作和跨界融合来实现车家生态。
今年7月23日,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将共建“覆盖用户全场景需求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其中就有双方生态合作的内容:实现智能座舱与智能家居系统的无缝对接;合作开发车载电器产品(冰箱、电视、投影设备)等。
在“天枢智能”对座舱的生态功能展示中,已经把这一合作将要实现的效果描绘出蓝图:在车辆驶离车库时,车机系统可以为用户自动关闭家里的电视、空调、灯光等家居设备,车辆因此成为家庭的“智慧成员”。
长安汽车与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已跨界打造智能驾驶的数据闭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合作,更像是数据共享共建模式的创新。
目前,长安汽车已与30余家行业内外领军企业形成相关生态的合作。同时,长安汽车也在同步横向拓展科技生态,具身智能、飞行汽车,在这次的科技生态大会上均有展示。
根据长安汽车的目标,2028年将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2030年后逐步向家庭服务机器人拓展;2026年力争实现首款载人飞行汽车产品发布,2028年实现量产交付,2035年构建低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当然,所有愿景和目标,终究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
一场“富裕之仗”?
朱华荣说“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仗”,二是“富裕”。
谓之为“仗”,说明汽车智能化竞争在这位新央企统帅眼中,已不仅仅只是竞赛或竞争,而是一场战争,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对较早就对长安汽车进行智能化布局,并在之后多次对智能化的下半场表示深刻认同的朱华荣来说,实属意料之中;也说明长安汽车对于智能化之战早已严阵以待。
公开信息也显示,长安汽车在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上,确已具备相当实力。比如: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在16大领域,建成44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200余个实验室。
长安汽车已建成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测试中心“天枢智能实验中心”,拥有全球仿真测试、人因工程测试等6大集群实验室,全面覆盖智能驾驶、智能空间等领域,获SGS国内首个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全面自主掌握核心测试能力。
长安汽车通过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62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领域,已经实现了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
产品方面,长安汽车已构建起“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形成了“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2.4万技术研发团队。
长安汽车落地“天枢智能”的动作也非常迅速,在这次科技生态大会期间,随着“天枢智能”品牌发布,包括阿维塔07、长安启源A06、深蓝L06等在内的10款新车,也同步进行了发布或上市。这些新车都计划搭载或展示了“天枢智能”的相关技术。
或许,这些正是令朱华荣自信的“富裕”?自身掌握的新能源智能化技术、不断扩大的生态“朋友圈”、新央企身份的使命和资源,这些优势所武装起来的系统性作战能力,正是朱华荣打一场“富裕之仗”的底气?
不过,从今年3月由某新造车企业发生的那场智能驾驶辅助惨祸,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来看,智能化的下半场注定是一番漫长的鏖战,不经血雨腥风,不至胜负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