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车企算研发账时,习惯 “赚多少投多少”—— 利润先落袋,再从剩下的钱里划一部分搞技术;但比亚迪偏偏反着来:上半年营收 3713 亿、净利润 155 亿都创了新高,可它砸在研发上的 309 亿,不仅比去年多了 53%,还直接是净利润的两倍。这种 “研发先于短期利润” 的花钱逻辑,不是一时冲动的 “炫技”,是藏了十几年的 “执念”,更是中国汽车从 “靠规模卖车” 到 “掌控制造话语权” 的关键破局点。
先看几组数据背后的门道。横向比,比亚迪这 309 亿研发投入,快赶上吉利(147 亿)、长城(60 亿)、理想(53 亿)、小鹏(42 亿)四家同期的总和 —— 要知道这几家也都是行业里的 “技术派”,比亚迪一家能追平它们的投入总和,本质上是不想在 “电动化转智能化” 的关键期跟跑,这种对研发优先级的坚持,其实也是中国汽车从 “规模领先” 往 “技术领先” 转型的缩影。
纵向看更耐人寻味:2011 到 2024 这 14 年里,有 13 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都比当年净利润多,累计砸了超 2100 亿。期间不是没遇到质疑:股东曾问 “为什么不先把利润做高再投研发?”,但比亚迪没松口 —— 它算的是长期账:汽车行业早不是拼产能的时代了,技术壁垒才是能吃一辈子的饭。这种 “不被短期利益带偏” 的定力,正是它能推动中国汽车掌握全球话语权的底层逻辑。
更重要的是,砸出去的钱没变成 “数字泡沫”,反而结了实打实的技术果。上半年推的 “天神之眼” 辅助驾驶,光算法迭代和千万公里实车测试就占了同期研发投入的近三成;能装无人机的 “鸢系统”、充电快的兆瓦闪充,也都是研发团队死磕两三年才落地的成果。7 月更敢 “破圈”—— 全球第一个搞出接近 L4 级的智能泊车,还承诺 “出问题我兜底”。这份底气不是嘴硬:光这一项技术,就累计投了超 50 亿研发资源,测试了上百万次场景;而且没把消费者当 “小白鼠”,兜底承诺算是把 “技术自信” 变成了 “用户安全感”。
这些技术更没困在实验室里,反而成了市场竞争力的 “发动机”。自从喊出 “全民智驾”,才半年时间,装了 “天神之眼” 的车就卖了 120 万辆,直接登顶国内智驾销量冠军。这背后是比亚迪没搞 “脱离市场的研发”:它摸准了老百姓 “想要靠谱智能车” 的需求,把技术落地成 “买得到、用着放心” 的产品,形成 “研发投钱→技术落地→销量赚钱→再投研发” 的正循环 —— 也正是这个循环,让它能持续扛住 “研发超净利润” 的压力。
往大了说,比亚迪的研发从来不止 “为自己”。中汽信科的专利榜里,它包揽了新能源、混动、纯电三个领域的中国专利第一 —— 这些专利不是 “纸面上的壁垒”,是中国汽车在全球竞争里的 “话语权筹码”。以前,汽车核心技术多攥在国外车企手里,中国品牌只能 “跟着学”;现在比亚迪靠 2100 亿研发堆出的技术体系,正在把这种 “被动” 扭成 “主动”,甚至带动整个行业从 “电动化领先” 向 “智能化突围”。
说到底,比亚迪的 “研发之王” 不是靠数据堆出来的,是十几年 “赚的钱先给研发” 熬出来的。汽车行业变天的时候,别人纠结 “这季度利润少了怎么办”,它认准 “技术才是长期饭票”。这种 “执念” 不仅让它自己跑在了前面,更给中国汽车趟出了一条 “靠技术说话” 的路 —— 比起 120 万辆的销量,这条能让中国汽车在全球挺直腰杆的路,才更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