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汽车能养活多少人?往小了说,一条生产线能带起上下游几十个工种;往大了算,年产值甩开智能手机、半导体几条街。要是能在汽车圈占稳位置,解决就业、涨人均收入都不在话下。可燃油车时代咱们起步太晚,人家早把市场啃得只剩渣,技术跟不上不说,“国产车=老破慢”的印象早刻在不少人脑子里了。就算后来咬牙追上技术,品牌形象也像块洗不白的布,总带着股“二流”的味儿。
新能源这波,咱们和国外是真站在同一起跑线。人家传统车企在燃油车里赚得盆满钵满,内部转型阻力大得很——生产线要改、工程师要调、老客户得哄,哪有咱们轻装上阵痛快?这些年咱们闷头搞技术,反而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这些新领域跑在了前头。没了旧品牌的包袱,大家比的就是谁更能啃下电池续航、充电效率这些硬骨头,超车的机会,就这么冒出来了。
再看全球大环境,石油这事儿卡着咱们脖子呢。国内油田就那么点,每年进口石油大半走马六甲海峡,美国军舰在那晃悠,说不担心是假的。少用点油,腰杆子才硬气。日本当年偏要押宝氢能源,攥着八成专利结果自家都推不动——车企全靠燃油车吃饭,谁愿意拆自己台?美国更精,当年被日本半导体坑怕了,这回说什么也不让氢能源再长起来。白宫新政明说,要拿新能源补贴?行,来美国建厂,别用中国电池。
其实中美都憋着劲儿搞电动车。要说对能源的理解,咱们更明白——烧油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发电可不一样。风光水核能建,实在不行烧煤也够,咱们的煤储量大着呢。再说环境,这几年雾霾天少了,但尾气排放还是压着口气。把油车换成电车,既省资源又减污染,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作为开了两年新能源车的车主,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日子变轻松了。以前油车每天得看油价,涨前排队加油能急出汗;现在插电就走,家里装了充电桩,晚上充电白天跑,一公里才一毛钱,比坐公交还便宜。绿牌不限行也爽,早高峰再不用绕路堵半小时。省钱是小事,关键是开着安静,加速那一下推背感,比油车带劲多了。
国家推新能源,有产业、有能源、有环境的大算盘;咱们老百姓图个实惠方便,何乐不为?从前觉得“国产车”得咬牙买,现在路上跑的电车,十有八九挂着绿牌。这趋势,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