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二手车时,总觉得只要车况看上去不错、价格合适,就算捡到便宜了。但事实上,很多隐藏的问题都被车商掩盖了,尤其是那些涉及事故、发动机大修、公里数造假的情况,光靠肉眼根本无法判断。
要想真正避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查看车辆的售后保养记录。
售后保养记录,相当于一台车的“成长日记”,它能告诉你这辆车从新车开始的真实使用情况,数据往往更真实。
保养记录包含以下信息:
公里数记录:能反映车辆真实行驶里程,是否存在调表嫌疑。
保养时间间隔:车主是否定期保养,还是长时间不管不问。
维修项目:是否做过发动机、变速箱等大修,抑或只是正常小保养。
事故维修:4S店或者有记录的维修机构,通常会上传维修数据。
这些信息,决定了你买到的是“保养良好的车”,还是“问题一堆的坑车”。
很多车商会告诉你“这车只跑了5万公里”,但里程记录一查,可能在三年前就已经10万公里了。调表这种事,在二手车市场里并不罕见。
发动机换过总成、变速箱拆过,这些如果车商不说,你单凭看外观很难发现。可一旦买回去,就成了无底洞。
有的车三年只保养过一次,机油长期没换,发动机内部磨损严重。开起来可能暂时没事,但寿命早就大打折扣。
很多人只盯着有没有事故,却忘了车的日常养护才是决定寿命的关键。外观补漆小事,但如果发动机、变速箱缺少长期养护,那才是大问题。
1.查里程真伪
把表显公里数与保养记录对比,若出现“倒退”的情况,基本就是调表车。比如:2022年保养时公里数9万,2024年看车时表显却只有6万,这是调表车都不用犹豫。
2.看保养周期
正常车主大多是每5000-10000公里或每年一次保养。如果某辆车两三年才出现一次记录,要么车主极其不用心,要么有大量缺失记录,很可能意味着中间在路边小厂随便糊弄过。
3.关注大修记录
如果保养单里出现“发动机大修”“变速箱大修”“更换缸盖”,说明车子出过严重问题。这种车再便宜也要慎重考虑,因为后续小毛病会不断。
4.检查事故维修
喷漆和钣金并不可怕,但若是涉及车架校正、前纵梁更换,那就意味着车辆经历过重大事故。这样的车,安全性大打折扣。
5.对比出险记录
很多时候,出险记录与维保记录能形成互补。比如出过事故但没有维保记录,说明可能是在小厂偷偷修的,车况风险更高。
买车前,一定要查维保记录,无论是通过4S店还是第三方平台,都要把维保记录拉出来。很多买车人嫌麻烦,结果被坑得最惨。除了维保记录,还要结合出险记录、公里数异常报警、事故历史等数据。这样才能避免单一数据遗漏。车商说“放心吧,这车没大修”,都是扯Dan。
借助【雨点查车】这样的专业平台,帮你查清楚车辆的公里数、出险记录、事故记录、维保记录和强交险情况,比省心便捷。
我遇到过一位客户,看中了一辆2018年的合资SUV,表显只有4万公里,卖家开价很诱人。但我建议他查维保记录,结果发现2021年的里程表就已经是“9.8万公里”,而且做过变速箱维修。这意味着车子不仅调了表,还存在大修历史,避免了一场几万块的损失。
买二手车,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查一下云端车况,才是揭开真相的钥匙。先把保养记录查清楚,再做决定。这样,你才能真正买到一辆省心又靠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