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汽车圈最近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不是新车的发布会,也不是配置上的升级,而是那一张张被炒得天花乱坠的“订单成绩单”。明明该是最能代表市场反响的硬指标,如今却越来越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秀。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些所谓的“破万订单”到底是真实的销量,还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戏?
这事儿的起点,是汽车媒体人吴佩在微博上爆料:某款新车号称“小订破万”,其实是早在发布会之前就内定好的数字,等车一上市就直接抛出来,好让领导看着开心。所谓小订,其实就是交个两三千块的订金,想买可以下单,不想要也能退。听上去挺透明,但操作空间大得惊人。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车企第一次在数据上玩花活了。过去拼的是销量,后来卷到风阻系数、碰撞测试、续航能耗,现在干脆连订单量都成了“剧本”里的一环。数据是真是假,全看企业良心。可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不少车企宁可牺牲真实,也要撑起面子。
早年间,燃油车时代的销量营销还算“朴素”。厂商给4S店下硬指标,卖得多就奖励,卖不动就贴钱。年底各种优惠,归根结底是促销手段,车是真实卖出去的,消费者也能拿到实惠。顶多是经销商压力山大,偶尔有人扛不住资金链出问题,但好歹没有在数字上造假。
可新能源时代不同了。自从2023年国家补贴取消,很多新势力车企顿时慌了。原本每卖一辆就能拿到几千上万补贴,没了这块,成本压力全压在自己身上。有人选择涨价,有人却动起了歪脑筋——提前把车过户到员工或供应商名下,假装已经卖出去,先把补贴拿到手。这一来,销量数字自然“漂亮”得离谱。
这种套路延续下来,就有了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你可能见过,某些品牌月销量表面上高得吓人,可二手车市场却堆满了几乎全新的车。说白了,这就是把未来的销量提前透支。短期内看似热闹,但长远只会破坏市场秩序。
然而相比这些套路,如今最省事、最无风险的操作,就是刷订单。金额不高,还能随时退款,企业甚至可以要求员工、供应商集体“支持”。有的公关公司甚至爆料说,自己接项目时还被要求帮忙下订单,否则尾款都拿不到。如此一来,“订单破万”的新闻稿自然轻轻松松就能写出来。
问题是,这样的数字注水惯例,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方面,订单成绩的虚高会形成恶性循环:你刷了1万,我就得刷1.5万,久而久之数字越堆越荒唐。另一方面,那些真正靠实力赢得市场的车型,反而会被掩盖在一堆水分里,难以获得应有的肯定。
当然,要识破这些花招也并非难事。只要留心车企是否公布退订率和订单转化率,就能大致判断真伪。如果一个车型明明发布会后号称有几万订单,可每月实际交付却只有一两千,那数字作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归根结底,订单本该是市场对产品的真实反馈,如今却沦为一块营销的招牌。这种趋势不仅让消费者被误导,更让整个行业陷入畸形竞争。追求低价、打价格战、靠刷单撑场面,最终伤害的只会是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到底,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绝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好产品即使不靠数据包装,也能赢得市场。相反,如果连订单都要造假,那再漂亮的成绩单,也迟早会变成打脸的回旋镖。毕竟,一个不敢自信公布真实销量的车型,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你怎么看?下次再看到“订单破万”的新闻,你还会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