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制造业的舞台上,曾有一种材料长期成为中国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它就是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 —手撕钢。
然而,风水轮流转,如今中国手撕钢不仅实现技术逆袭,还凭借一纸禁令让欧美企业乱了阵脚,甚至引得德国企业“小动作”不断。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能够“反杀”欧美,将上千亿订单作废?
多年前,全球手撕钢市场几乎被日本和德国的少数企业牢牢把控,手撕钢并非真的能轻易用手撕开,它实则是一种厚度极薄的不锈钢,最薄可达0.015毫米。
仅为A4纸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这薄薄的钢材却集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等诸多优良特性于一身,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以及折叠屏手机等众多高端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应用。
那时的中国,在手撕钢生产技术上严重滞后,国内精密带钢生产线虽早有投产却因技术瓶颈,连0.1毫米厚度的手撕钢都难以自主生产,而国外早已突破至0.05毫米以下。
日本作为当时的行业霸主,牢牢掌握着0.02毫米顶尖手撕钢的生产技术,对中国市场更是设置重重障碍。
不仅拒绝向中国出售最顶尖产品,所供应的0.03毫米以上次级品,价格还高得离谱,每吨售价高达数百万元,堪称“天价”。
更过分的是,供货还毫无保障,交期全看他们心情,华为在研发折叠屏手机时,就深受其害,作为折叠屏关键材料的0.02毫米手撕钢。
日本先是将价格哄抬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据说其价格直逼白银的1.5倍,随后在美国的鼓动下,干脆彻底断供,试图从源头上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统计,过去中国每年在特种钢进口上的花费高达上千亿元,其中手撕钢进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因缺乏核心材料技术,只能处处受制于人,艰难前行。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高价垄断,中国企业并未选择退缩,而是毅然踏上自主研发的艰难征程。
2008年,山西太钢成立之初,就立下了“生产全球最薄不锈钢”的宏愿,2016年更是专门组建了“手撕钢”攻关小组,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研发之路布满荆棘,手撕钢的生产,轧制过程是关键,这就好比擀面皮普通0.8毫米厚的钢材像个面团,可越要擀出宽大、均匀且薄的“面皮”,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每轧薄0.01毫米,轧机辊系都得重新配比,太钢的研发团队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摸索,历经整整700多次失败,尝试了超过4万种方案,攻克了627个设备工艺难题。
终于在2018年末,成功实现了0.02毫米厚度、600+mm宽度手撕钢的量产,那一刻生产线的转动宣告中国长达20年的手撕钢技术屈辱结束。
但太钢团队没有满足于此,2019年当华为遭受制裁,折叠屏手机研发面临材料困境时,太钢团队再次挺身而出,向着更薄的厚度发起冲击。
仅仅三个月后,他们成功将手撕钢厚度压缩至0.015毫米,一举超越日本,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也让中国手撕钢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手撕钢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产能的逐步提升,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今已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
曾经高高在上的国外企业,如今不得不面对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
面对欧美长期以来在高端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封锁,从芯片、光刻机到医疗设备等诸多方面,中国选择了有力回击。
在手撕钢领域,明确宣布禁止向欧美出口0.015毫米的手撕钢,这一禁令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欧美相关企业乱了阵脚。
据统计,欧美企业此前规划的价值16400亿的采购订单,因这纸禁令全部化为泡影,相关项目被迫停工、延期。
法国一家航空设备制造商,原本计划使用中国的超薄手撕钢用于新一代发动机材料测试,禁令之下,只能无奈暂停计划。
美国部分企业更尴尬,由于已将中国的手撕钢写入供应链标准,如苹果某系列产品的折叠组件已采用国产手撕钢,禁令导致其面临产品停产风险,而德国企业表现得更为急切。
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德国企业抱怨中国禁令对其产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却小动作不断,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中国手撕钢技术或产品。
有消息传出,德国一家新能源设备商曾试图通过中东代理商采购中国手撕钢,结果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德国还频繁派遣企业代表团来中国考察相关产业,表面上是寻求合作,实则有“偷师学艺”之嫌。
比如博世在重庆建设氢燃料电池厂,西门子增资成都数字化工厂,这些动作背后,不难看出德国企业对中国先进技术的觊觎。
那么,这全球最薄的“手撕钢”究竟能做什么呢?
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它可谓是“大功臣”,搭载0.015毫米手撕钢的折叠屏手机,能够承受高达20万次的折叠不变形、不断裂,也让中国的折叠屏手机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手撕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作电池壳的包覆材料时,在同样体积下,能增加17%的容电量,助力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能力。
同时,其轻薄特性有助于实现汽车轻量化降低能耗,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的“外衣”、航天压力传感器等关键部件,都离不开手撕钢。
它能帮助卫星等精密仪器隔绝太空极端环境,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此外在军工领域,手撕钢可用于制造军工防辐射服等装备,提升防护性能。
从曾经的技术匮乏、高价进口,到如今的技术领先、禁令反制,中国手撕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奋斗史。
它向世界证明,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讨不来唯有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