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钣金(如车身覆盖件、底盘部件)和设备外壳钣金(如机床外壳、配电箱壳体),因用途、结构和精度要求不同,抛丸处理需针对性调整。核心原则仍是 “除净杂质不损件”,具体注意事项按环节拆分如下:
一、抛丸前:针对性准备,规避 “先天问题”
(一)汽车钣金:侧重精度保护与结构适配
表面杂物清理更细致
汽车钣金(尤其是车身面板)常残留冲压油、焊接保护剂,需先用中性清洗剂浸泡 10-15 分钟,再用高压水枪冲洗(水压≤0.8MPa,避免冲变形),最后晾干 —— 若残留油污,抛丸后表面会形成 “油雾斑”,影响后续喷漆附着力,甚至导致漆面起泡。
精密结构重点防护
- 车身覆盖件的孔位(如螺栓安装孔、定位孔)多且精度高(直径误差≤0.1mm),需用定制橡胶塞(与孔径完全匹配)封堵,不能用胶带(胶带残留胶渍难清理,还可能粘住弹丸);车门、引擎盖的折边处(厚度常<1mm),需贴多层硬纸板防护,防止弹丸集中冲击导致折边开裂。
- 底盘部件(如横梁、摆臂)若带螺纹孔(如 M6、M8),需套上塑料螺纹保护套,避免弹丸打坏螺纹牙型,后续无法安装螺栓。
按 “部件类型” 分类抛射
车身覆盖件(薄型,厚度 0.8-1.2mm)与底盘结构件(厚型,厚度 2-3mm)必须分开抛:覆盖件单独用小弹丸、低力度;结构件可稍调大参数,避免混抛导致覆盖件变形或结构件除锈不彻底。
(二)设备外壳钣金:侧重结构完整性与批量适配
表面清理兼顾 “大面积与边角”
设备外壳(如机床外壳)面积大,易积灰尘、焊接飞溅物,可先用压缩空气(压力 0.5-0.6MPa)吹掉浮尘,再用钢丝刷清理焊缝处的焊渣 —— 若焊渣残留,抛丸时会被弹丸打碎,划伤外壳表面的平整区域,影响外观。
异形结构提前处理
- 设备外壳常带通风孔、观察窗安装槽,通风孔(直径 5-10mm)用圆柱形橡胶塞封堵,观察窗槽(多为矩形)贴薄钢板防护,防止弹丸卡在槽内;带翻边的外壳(如配电箱门的翻边),需调整摆放角度,让翻边朝上,避免弹丸冲击翻边内侧导致变形。
- 若外壳有凹陷(如运输中碰撞导致),需先用电焊机补平、砂纸打磨光滑后再抛丸,否则凹陷处会积弹丸,反复冲击后凹陷更深。
按 “厚度 + 开孔率” 分组
薄型设备外壳(厚度 1-1.5mm,如小型配电箱)与厚型外壳(厚度 2-3mm,如大型机床外壳)分开;开孔率高的外壳(如通风外壳,开孔面积占比>30%)单独抛,避免弹丸从孔中漏出,同时减少孔边变形风险。
二、抛丸中:按类型调参数,防止 “处理失误”
(一)汽车钣金:精准控力,避免精度损耗
参数选择 “轻力高频”
- 车身覆盖件(铝或冷轧钢):用 φ0.2-0.3mm 钢丸,抛丸器功率开 40%-50%,抛射时间 60-90 秒 —— 若用 φ0.5mm 以上弹丸,易在表面留下 “麻点”;功率过高会导致覆盖件中间凸起(变形量>0.3mm),后续无法与车身贴合。
- 底盘结构件(高强度钢):可用 φ0.5-0.8mm 钢丸,功率开 60%-70%,时间 2-3 分钟,重点清理焊缝处的氧化皮,但需避免长时间冲击同一位置(如横梁焊点),防止焊点脱落。
设备状态监控更敏感
- 抛射时若听到 “高频异响”(如 “滋滋” 声),可能是弹丸卡在车身缝隙(如车门与门框的配合缝),需立即停机,用镊子取出弹丸,避免缝隙被撑大;若发现覆盖件轻微偏移,要及时调整输送辊速度(降速 20%-30%),防止偏移加剧。
- 每处理 10 件覆盖件,检查一次弹丸纯度 —— 若混入铝屑(车身覆盖件多为铝制,抛丸时可能产生碎屑),需更换弹丸,避免铝屑划伤后续工件表面。
(二)设备外壳钣金:平衡效率与外观
参数选择 “中力稳速”
- 薄型设备外壳(冷轧钢):用 φ0.3-0.5mm 钢丸,功率开 50%-60%,时间 1.5-2 分钟,重点处理外壳的外表面(外观面),内表面可适当降低抛射强度,避免内表面凹陷影响内部零件安装。
- 厚型设备外壳(Q235 钢):用 φ0.8-1.0mm 钢丸,功率开 70%-80%,时间 3-4 分钟,可同时处理内外表面,但需确保外壳固定牢固(用夹具夹紧四角),防止高速弹丸导致外壳整体偏移。
设备状态监控侧重 “批量稳定性”
- 批量处理时,每 30 分钟检查一次输送辊平整度 —— 设备外壳重量大(多为 10-50kg),长期输送易导致辊道变形,若发现外壳倾斜,需停机调整辊道高度(误差≤0.2mm);若弹丸循环系统出现 “堵料”(如弹丸在管道内堆积),要及时清理,避免断料导致部分外壳处理不彻底。
- 若外壳表面有 “划痕风险”(如不锈钢外壳),可在抛丸室体内加装 “缓冲板”,减少弹丸反弹力度,避免反弹弹丸划伤表面。
三、抛丸后:按用途做检查,确保 “达标可用”
(一)汽车钣金:聚焦精度与后续适配
质量检查 “严卡精度标准”
- 表面:用手摸覆盖件表面,无明显颗粒感(粗糙度 Ra≤6.3μm),无锈迹、油斑;用漆膜划格器测试(若已预喷漆),附着力需达 1 级(划格后无漆膜脱落),否则需重新抛丸(可能是油污残留导致)。
- 变形:用平板尺(精度 0.02mm)检查覆盖件平整度,最大间隙≤0.2mm;用卡尺量孔位直径,误差≤0.1mm,螺纹孔用通止规测试,确保 “通规能过、止规不过”,否则需重新修复孔位。
后续处理 “适配装配需求”
- 用压缩空气(压力 0.4-0.5MPa)从内向外吹车身覆盖件的缝隙,确保无残留弹丸(尤其是车门内饰板安装槽,若留弹丸,后续安装内饰板会产生异响);底盘部件抛丸后,需立即喷涂防锈底漆(厚度 20-30μm),防止在存放过程中生锈(底盘部件长期接触水和灰尘,防锈要求更高)。
- 若后续需焊接,抛丸后 4 小时内完成焊接(避免表面氧化),焊接前用酒精擦拭表面,去除残留粉尘。
(二)设备外壳钣金:聚焦外观与功能适配
质量检查 “兼顾外观与结构”
- 表面:外壳外表面无划痕、凹坑(深度≤0.1mm),焊缝处无残留氧化皮;内表面无弹丸残留,安装孔(如螺丝孔)无变形,能用标准螺栓顺利拧入(无需强行攻丝)。
- 结构:用直角尺检查外壳的边角垂直度,误差≤0.5mm(若垂直度超标,后续安装门板会出现缝隙);若外壳带通风孔,需测试通风量(与设计值偏差≤10%),避免孔位变形导致通风不畅。
后续处理 “适配使用环境”
- 用高压空气吹净外壳内部(尤其是电气设备外壳,需确保无粉尘,防止粉尘影响电器绝缘性),孔位处的橡胶塞、保护套需全部取下,并用抹布擦拭孔位周边,去除残留杂质。
- 若用于潮湿环境(如户外设备外壳),抛丸后需喷涂防腐面漆(厚度 50-60μm),并检查漆面均匀度,避免漏喷导致局部生锈;若用于干燥环境(如室内配电箱),可只涂一层薄防锈油(厚度 5-10μm),减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