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在泰国,来自中国的车企正在逐步扎根市场,成为长期存在的力量,而非一时的风口。要看清未来的胜负,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价格优惠与补贴,真正的关键在于服务体系、品牌价值与长期经营能力的积累。
对泰国消费者而言,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亲民,选择就越丰富。他们正经历类似中国2019—2021年的“电动车红利期”,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丰富的新能源车型,选项多了,消费信心自然就稳。
我把原因归纳为三点,解释中国车企为何能在泰国更快落地。第一,价格与补贴的叠加优势——泰政府对纯电车的关税减免,以及中国车企对成本的把控,让电动车与燃油车之间的价差迅速缩小。第二,产品覆盖面广泛——从小巧的城市代步车到SUV、MPV,中国厂商都能提供合适的方案,做到“有预算就有车”。第三,市场动作速度快——埃安、哪吒等品牌在泰国的上市和推广持续不断,消费者能快速接触到实车,这与日系企业的“慢半拍”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看榜单本身,情况就很明确:上半年销量榜第一名出炉时,唯一不是中国品牌的是特斯拉,其他9个都属于中国制造。这说明什么?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试探性出口”的阶段,真正地在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数据也在讲道理。比亚迪以1.95万辆居首,几乎一个品牌就干掉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名爵,卖出6,437辆,这一成绩并非偶然。名爵从2016年就开始在泰国布局经销网,现有近170家门店,覆盖全国77个府,这就是典型的“渠道为王”——你在曼谷买得到,在清迈、普吉岛也同样买得到,这种便捷直接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第三名广汽埃安,销量超过4,800辆,他们今年6月还专门在曼谷举行了新车发布会,营销与交付活动不断,声音也在一点点积累。
我之前在曼谷打车,和司机聊起电动车,大家对比亚迪的印象普遍不错,原因其实很简单:车子空间大、价格比日本燃油车更有性价比,而且政府补贴力度大。换句话说,中国电动车真正打动了他们的“既要省钱又要有面子”的心理需求。
不过,榜单里也藏着隐忧。比如比亚迪内部有些车型销量出现下滑。为什么?因为这次几乎是“集团军作战”——二十多款车型扎堆上市,覆盖从10万到30万人民币的价格段,消费者自然不会只盯着一家。对比亚迪而言,挑战不是“有没有市场”,而是“如何避免自家打自家人”的情况发生。
从更大层面看,中国车企在泰国为什么能跑得更快?这三点显得尤为关键:第一,价格和补贴的双重优势;第二,产品覆盖面广,能“有预算就有车”;第三,市场动作快,品牌与车型的曝光和体验机会密集,形成持续的热度对冲,显著区别于日系的节奏。
但问题也不能忽视:这样的优势能持续多久?别忘了本地的强势玩家,如丰田与本田,还在观望阶段。一旦它们把混动技术和价格策略迁移到电动车领域,中国车企的护城河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深。就像国内市场,几年的风云变幻,今日的领跑者未必能稳坐钓鱼台。
对泰国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消息。竞争越激烈,价格越友好,选择也越多。他们正在经历中国市场2019—2021年间的“电动车红利期”所带来的直接收益,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多样的新能源车型。未来是否能持续,需要看谁能在服务体系、品牌价值和长期经营上跑得更远。市场的第一步或许靠价格和补贴拿下,但真正的胜负手,最终还是要赢得用户的长久信任。
泰国上半年电动车销量榜一出来,我就注意到一个现象:整个TOP10,只有特斯拉不是中国品牌。其他9个,全是“中国制造”。这意味着什么?咱们的车企在东南亚,已经不只是“试探性出口”,而是真正在市场里扎下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