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为我们揭开了行业当前的真实面貌。报告显示,经销商的整体满意度得分仅为64.7分,创下14年来的新低。原因很直白:返利周期过长、奖励缩水、价格倒挂加剧,层层压力叠加,让经销商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许多经销商吐槽,厂家设置的各种返利政策模糊不清,返利兑现往往需要2~3个月,甚至超过一个季度,这让现金流本就紧张的他们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库存也成了压在经销商身上的另一块巨石。由于流动资金持续被侵蚀,经销商对库存的承受力明显减弱,一旦库存系数高出警戒线,资金链就可能濒临断裂。厂家对基础任务奖励的缩水,更让经销商感到“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怨声载道。可以说,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正在走向微妙而紧张的边缘。
再看盈利情况,同样令人揪心。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中,仅有29.9%实现盈利,17.5%勉强持平,超过一半——高达52.6%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换句话说,平均两家4S店,就有一家在赔钱撑着。更触目惊心的是,有74.4%的经销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零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这样的“反常”已经成了常态。
在新车销售层面,经销商更是陷入泥潭。“以价换量”几乎成为厂家和经销商共同的默认操作,结果是销量上去了,收入和利润却难有起色。据数据统计,新车销售的毛利贡献竟为-22.3%,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辆新车,经销商要吞下超过车价两成的亏损。不得不依赖售后服务和金融保险业务来回血,其中售后贡献了63.8%的毛利,金融保险贡献36.2%,但这两块仍难以填补新车的亏空。
分品牌来看,豪华品牌的完成率略优于合资和自主品牌。然而,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上半年仅有30.3%的经销商完成了销售目标。超过三分之二的经销商与目标存在差距,其中29%完成率不足70%,40.7%虽超过70%却仍未达标。哪怕拼尽全力,大多数经销商依然难以跨越目标线。
在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的对比中,差距则显而易见。新能源独立品牌表现相对亮眼,42.9%的经销商实现盈利,仅34.4%亏损;而传统燃油品牌的经销商中,高达58.6%亏损,仅25.6%盈利,几乎六成在亏损线上挣扎。毛利结构也能说明问题:新能源品牌在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方面的毛利贡献分别为16.8%、54.0%和17.0%,新车环节表现明显优于传统品牌。
总结来看,整个汽车流通行业正被资金压力、价格倒挂和目标任务的多重束缚所困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厂家优化返利制度,简化为单一月度考核,并在两个月内兑现返利,取消苛刻的限制条件,以缓解经销商的资金周转危机。
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所言,虽然在政策刺激下,今年上半年汽车消费有所回暖,但厂家和经销商依旧陷在“销量涨收入不涨、收入增利润不增”的泥潭。这个行业的“寒冬”,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